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姚贯军 《考试周刊》2011,(85):42-43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折《西厢记·长亭送别》,全篇剪不断,细梳理,尽离愁,“沁人心脾,感人至深”。为抒此情.作者王实甫不是“欲说还休”,而是煞费苦心,全力经营,尽量说透。  相似文献   

2.
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全宋词》  相似文献   

3.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词作。少年时代,不谙世故,没有愁却强说愁,如今饱尝人生艰辛,愁思满腹,却反而“欲说还休”、“言不由衷”,这是为什么呢?联系作者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我们就可以看  相似文献   

4.
愁,《辞海》注释为:(1)忧愁;(2)形容景象的惨淡。宋朝词人(包括北宋和南宋)写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宋词中占有相当篇幅,罗列分析之,别有一番风味。 晏殊的“哀愁”。他的词作承袭晚唐五代余风,多遣兴娱宾之作,或反映宴游生活,或描写男女相思,往往夹杂着轻淡的哀愁。例如:“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木兰花》),“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踏莎行》)。在《浣溪河·一曲新词》中,虽然没有一个“愁”字,但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景抒情,将他那种淡淡的哀愁,借月下、花落、燕归等景物描写表现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究。正如《古歌》所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晏几道的“穷愁”。几道晏殊的幼子,  相似文献   

5.
“愁”这种无形无状、无轻无重的情感,被浪漫多情的文人描绘得摇曳生姿、风情万种。一、“愁”情千姿百态有思乡的愁,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那悠悠的乡愁,在浩淼的江水上,在飘忽的白云里,诉尽了诗人心中的思乡情。  相似文献   

6.
丑奴儿·书博山①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②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③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④。,欲说还休,却道⑤天凉好个秋⑥。  相似文献   

7.
(宋)辛弃疾 《学苑教育》2020,(4):F0002-F000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相似文献   

8.
相思“愁” 如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9.
古代文人常常以具体的事物来言愁,笔法各有千秋,意境各臻其妙,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以水言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范成大的“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南柯子》)写的是离情别绪之愁;李珣的“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纹簟水粼粼,断魂何处一蝉新”  相似文献   

10.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满腹的愁情 ,不知怎样诉说 ,只得打个哈哈 :天凉好个秋。不能直抒胸臆 ,而是换一种表达方法 ,这和“以景结情”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景结情 ,顾名思义就是以景作结 ,借景抒情。“景”在结尾 :或一篇之结尾或篇中一段、一个内容之结尾。“以景结情”在诗歌中运用得较广泛。“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  相似文献   

11.
李宪芹 《现代语文》2007,(7):17-117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话愁     
愁绪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时究竟为什么发愁,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几乎每一位诗人都要书写愁绪。一般生命顺畅、仕途通达之人是没有什么愁绪和痛苦感的,而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仕途不顺,生活经历不幸的人总是会有满腔愁恨和满腹苦水需要倾吐和宣泄的,于是便凝成了各种各样的愁绪,并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沉重的文辞将它表达出来。在壮阔的诗歌长河中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一、从内容上,表现为以下几种:1、离愁江淹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李商隐说:“人生死前唯有别”,柳永说:“多情自古上离别”。几乎每位诗人都有些离愁的篇章,这离愁中夹杂了友情、亲情、恋情以及仕途坎坷之痛。奇句迭出,令人啧啧圣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这是亲情的别离,是母亲对儿子的别离。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是朋友的别离,充满了离别时的关爱和安慰。写的无限深情而又大气磅礴。“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  相似文献   

13.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这本是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开头的两句。辛弃疾因力主抗金而不被朝延所用,只好借酒消愁,醉里寻求“欢笑”。他所谓的“要愁哪得工夫”,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愁中愁"成为了李词中的主导情绪。  相似文献   

1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相似文献   

16.
在古诗词中寻觅抒写愁绪的章节,真可信手拈来。有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有描写愁满胸臆的:“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李煜《清平乐》)有抒写愁肠百结、归思难忘的:“海畔尖山  相似文献   

17.
对《教师之友》今年第3期登载的黎剑的《究竟是谁“愁何在”》。我有不同的看法。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是正确的。黎剑从对仗  相似文献   

18.
<正> 李清照是宋代感情极其丰富的女性,又是善于表情达意的词人,在她的笔下,无论是怀念亲朋的别愁离恨,还是家破国衰的悲伤忧患,部把一个抽象的“愁”字,写得具体可感,读来能闻于耳,触于目,会于心,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李清照笔下的“愁”有重量。她的《武陵春》词云:“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她所作词的主要内容是抒写爱情与离愁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于委婉细腻之中,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来。本文试以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词作来解析她的“愁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词善言“愁”,许多言“愁”名句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吴文英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共计有3845个“愁”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愁常用春草来比兴,芳草萋萋往往象征着离恨悠悠。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都是以春草喻不可抑制、无时不增的离情。唐宋词中有大量抒写愁情的词作,词人们塑造了多姿多彩的愁的意象来表现内心深处的万般愁绪。有的用春草表现愁的不可抑制,有的用流水表现愁的连绵不断,有的用柳丝表现愁的缠绵悱恻,有的用舟载愁以衬托愁的沉重。唐宋愁情词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含蓄、委婉、缠绵的意境,千年之下,得到了各个时代的读者的广泛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