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村调查〉序言》、《〈呐喊〉自序》、《〈物种起源〉导言》三篇课文都是“序言”性质的文章,内容并不艰深难懂,课文后面练习较多,学生可以借助练习的指引和教师的辅导答疑来解决自学中的一般问题。教师的主要精力可用于启发诱导,组织学生求同辨异,必要时作画龙点睛式讲解,全部教学活动能够做到以学生的读写练习活动为中心。教学这三篇课文的单元教学目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2.
《〈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是达尔文全面阐述他的进化论学说的重要文献,课文选用的是科学出版社的译文。对照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物种起源》(舒德干等译),笔者感觉译文有诸多不甚令人满意的地方。例如,在课文第二段,谈到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的原因时,作者说:“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而在“陕西版”的译文中则采用了这样的译法:“还有一个特别原因也促成本书的问世,那就是,正在研究马来群岛自然史的华莱士先…  相似文献   

3.
<〈物种起源〉导言>是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若要很好地体现教学意图,就必须认真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几个问题 (一)关于学习重点.<<物种起源〉导言>一文比较艰深,阅读难度很大.一是因为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二是内容与学生目前的认识水平有较大距离,三是文章结构及语言表述与传统的中文表述形式有很大区别.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样一篇纯学术文章读懂弄通,课文前面的"学习重点"是把有力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年第3期刊登了《〈物种起源〉导言》的三个教学方案。笔者以为这三个方案还有如下欠缺。一、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未能有机地结合这三个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用张春莲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在进行单元重点(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学习的同时,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献身科学事业,尊重客观事实,严肃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态度。”这似乎很符合新课程理念。对这种理念笔者一点也不反对,但对三位教师的设计方案却不敢苟同。三个方案都基本包含两个模块,一是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二是欣赏品味或分析评价。有…  相似文献   

5.
<正>【设计理念】《〈物种起源〉绪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板块的第一篇课文,此文既是一篇典型的绪论,又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作为绪论,该文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写作过程、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作为科技说明文,该文体现出一般"科普说明文"的体式特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等特点。根据王荣生对阅读对象和阅读层次的划分,科学普及文章属于阐释类信息,其阅读层次  相似文献   

6.
陈浩 《初中生》2009,(6):22-2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信息提取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时间:2007年4月21日 地点:湖北监利长江高级中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神奇的极光》,学习这篇课文,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学会筛选文中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选读课文,感受极光;第二步:品读课文.筛选信息。(投影)  相似文献   

8.
导言《论语·乡党篇》,据说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为人。除开末章“色斯举矣”前辈学者疑有阙文以外,全篇各章从来没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乡党篇》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同《论语》其他各篇对照,龃龉之处很多。举例如下:《乡党篇》记载:〈1〉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3〉缁衣,羔裘;素衣,(?)袭;黄衣,狐裘。〈4〉亵裘长,短右袂。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现收入试验本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大概由于是新课文吧,它成了公开课的热门选文,笔者近两年中已听了三次。因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执教者如何引导学生捕捉和筛选信息自然就成为课堂的重头戏。对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并无分歧,全文共7个自然段,1—3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出书背景;4—7段为第二部分,是对著作科学内容的概述。然而,如何看待这两部分信息的地位呢?在这一点上,我与很多人的意见很不一致。三位执教者都认为是前辅后主,所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只是…  相似文献   

10.
朱伯荣 《语文新圃》2007,(11):43-44
序文是一本书的精要和魂灵所在.   凡有一点读书经验的人,一书在握,无不极为重视序文(以及后记、跋之类的文字).原先一般学生都不大重视序文,因为他们很少读到精彩的序文.大量的三流读物和文字垃圾类的所谓"书",大多没有什么序文或者像样的序文.最近一个阶段以来,随着课本中大量序文(如孙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鲁迅《〈呐喊〉自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房龙《〈宽容〉序言》,罗曼·罗兰《〈名人传〉序》)的出现和出版物(及其序文)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老师指导他们课外多读名著,引导读好那些优秀的序文,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对序文已经相当重视了,他们深知读序文是理解全书内容的钥匙.这从一些学生所上交的读书笔记爱从序文引述一些内容的做法中可以想见.……  相似文献   

11.
第二册阅读第一单元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朱丽兰)短论两篇(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在哥白尼逝世41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第二单元风景谈(茅盾)漫谈说理文(朱光潜)黄鹂(孙犁)《宽容》序言(房龙)第三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读《伊索寓言》(钱钟书)敬业与乐业(梁启超)松堂游记(朱自清)第四单元师说(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与元微之书(白居易)阿房宫赋(杜牧)怎样学习文言虚词第五单元六国论(苏洵)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伶官传序(欧阳修)石钟山记(…  相似文献   

12.
序文,一般写在著作的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作的的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为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呐喊〉自序》(以下简称《自序》),是作者给自己的小说集写的序文。以前的课本把《自序》同《〈农村调查〉序言》、《〈物种起源〉导言》放在一起编入序文单元,以显示各自不同的写作特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因为作为序文,它毕竟有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特殊性。单独排为一单元,以示对这种文体的重视,并有意识地引导青年学生去认真阅读和分析这种出现在各种书籍正文之前的序文。  相似文献   

13.
[阅读要求] 1、抓住重点。①抓住单元文本重点,即以《改造我们的学习》和《<物种起源>导言》两篇文章作为研读的重点。②抓住单元学习重点,即整体把握,筛选文章主要观点。③抓住各文本的重点,例如: 《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点在于明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杨堃先生发表的《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6〉〕,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资产阶级民族学的联系和区别谈了许多精辟见解,可是杨先生又提出了一些使我不敢苟同的观点,遵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争鸣精神,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不同看法,以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作文指导四川/兰瑞平难点指津第七单元是戏剧单元,共包括《〈白毛女〉选场》《〈陈毅市长〉选场》《〈打渔杀家〉选场》三篇戏剧文学课文。其中前两篇为教读课,后一篇为自读课。单元后的“作文训练”为:编课本剧或其他。这一训练内容,忠实于课...  相似文献   

16.
教学材料:人教社2007年第2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3篇课文4首现代新诗,分别是《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感悟诗歌的情感美是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方向东教授师从徐复、钱玄、张芷先生等学习古籍整理与研究,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贾谊集〉汇校集解》。后来又相继出版了《〈鬼谷子〉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庄子〉今解》(广陵书社,2004)、《〈周易禅解〉校注》(广陵书社,2006)、《〈大学·中庸〉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孙诒让训诂研究》(中华书局,2007)、《〈老子〉注说》(高等教育,2008)等文献整理与研究著作,发表过有关《周易》、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物种起源>导言》一文(选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物种起源》)的备课过程中,我总觉得课文第一句话“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尔号巡洋舰的环球远航,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有点问题,可是又说不清楚问题在哪里。我模模糊糊觉得“关于”的对象不明。  相似文献   

19.
剖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本中的唯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之一,它反映了马克思正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本文将通过《导言》文本的具体内容来剖析马克思早期的唯物思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海市三年级信息科技《插入超链接》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信息科技课堂上,通过训练批判思维,提炼应用经验,和唤醒操作记忆达到培养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和活用技术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