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苏教版必修四《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一句。对于“层台耸翠,上出重霄”,教材中没有注解。可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译文是这样的:“层层的楼台耸立在青翠的山峰上.仿佛要直冲云霄。”  相似文献   

2.
临无地:临,面临(面前方靠着);无地,没有平地。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王文“无地”的注释是“犹言无底的深渊。《楚辞·远游》:‘下峥蝾而无地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王文的注文是:“因为飞阁是架空的,又高,所以人们觉得好象看不见地。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相似文献   

3.
王勃的《滕王阁序》可称古代骈文中的精品,历来被人称赏。但在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时,对山容水态之景、楼台的雄壮之势的描写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其一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相似文献   

4.
背起行囊去旅游,实属一件幸事,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做一次文化之旅则更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以寓“学”于乐嘛,当然还可以当做与同学们聊天时的一种“资本”。可千万别小看这些旅游文化的积累呀。不信,你来听我侃侃,让我先做一次导游。先背一段文字,让你刮目相看哦。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相似文献   

5.
放飞生命     
光阴似流水 ,付诸东去 ,一泻千里 ,“覆水难收”。子曰 :“逝者如斯夫”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灵缕。时至初三 ,感之意味深长 ,甚有万般感慨 ,有喜、有悲、有恨、有忧 ,生命被七色的光点缀。躺在历史的长河中 ,尽情地洗掉全身疲劳 ,然后尽心地品一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体会保尔·柯察金的人生风范。生命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洗礼和熏陶。生命诚可贵 ,意志价更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签筋骨。明天 ,后天 ,将来 ,闪光的生命一定犹如“层峦耸翠 ,上出重屑 ,飞阁流舟 ,下临无地。”…  相似文献   

6.
十五年的教学实践越来越使我认识到:深入地钻研教材,巧妙地处理教材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需要一辈子花气力的基本功。我在向优秀教师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处理教材,要在“浅出”上做文章。一、钻研教材,要在“深入”上下功夫。1.要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是深入地理解课文的重点。例如《繁星》一课讲了作者巴金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重点段是第三段。可许多参考资料上都简单地认为作者第三次在海上看繁星的感受是“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我  相似文献   

7.
杜甫《兵车行》是名篇,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一教材也在“选读文本”中选录了此诗。其中“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一句的注释,此套教材别出新裁地单单“截”出“陇亩无东西”一段加以注释。注曰:“[陇亩无东西]耕地上培成的土埂不成行列。陇亩,耕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相似文献   

8.
读罢刘学国的《“之忧而忧”句应如何理解?》(载贵刊1988年12期),颇有感,特将个人浅见略述于下: 要准确理解《岳阳楼记》的点睛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谛,必须在把握文章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多层次的深入剖析。刘文认为“如果仍然象新编教材这样译,就不能充分地表达出其高尚思想之境界;在字眼上,也显得重复累赘”,我认为此说有失偏颇:其一、从思想上说,教材的译文和刘文的译文,不过是伯仲之间罢了,并无天壤之别,未可厚此薄彼;其二、从字眼上看,既然不能说范文中两个“忧”“乐”二字是“重复累赘”,就不应该说教材的译文是  相似文献   

9.
释“自名”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中“自名”,教材无注,许多选本也无注释。只是在《教学参考书》释“自”时,透露出一点信息:编者将“自名为鸳鸯”与《陌上桑》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之“自”归为一类,均解作“自,其...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的建设与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焦点就是“课文”。不管依什么体例、按什么思想编教材,都得把“课文”的选取与排定看作是重点工作;对“课文”的不同认识和不同处理能基本反映出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因此,“课文”既是教材的焦点,也往往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争论的焦点。 既然“课文”是一个“焦点”,那就很有必要认真研究,比如“课文”是什么的问题就还不甚清楚。也怪,越是普通问题,人们似乎越感到似是而非。我是普通教师,无甚高见,只从点滴教学体会和近年应人教社之约从事语文教材编写的粗浅认识出发,谈一点我个人对语文“课文”的看法。全文分三部分:(上)讲讲“课文”概念,来回答“课文是什么”的问题;(中)讲讲“课文”的地位,来回答“课文在教材中充当什么角色”的问题;(下)讲讲“课文”的处理,来回答“教师怎样正确而又充分地发挥课文的教学功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以杨、柳暗含杨开慧、柳直荀二烈士的名字,以杨柳飞絮比喻烈士忠魂直上九霄,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和赞颂之情,极富诗意。“柳”是柳树,是没问题的;那么“杨”是什么树呢?是人们所常见的白杨树吗?不是。这里的杨也是柳树的一种。《尔雅》注云:“杨,蒲柳也,可以为箭(杆)。”  相似文献   

12.
滕王阁     
滕王阁是江南名楼,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沿江路赣(gan)江边。公元659年,唐朝皇帝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建造,所以叫膝王阁。南昌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内地八大重点开放城市之一。膝王阁身依古城,临江而立,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气势宏伟。阁高  相似文献   

13.
人教课标版新教材中有首儿歌:《小小竹排画中游》,其中有一句“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许多师生经常把“绿油油”读成“lǜ yōuyōu”,而教材中的注音分明是“lǜyóuyóu”。原因是原版教材上的注音是“lǜ yōuyōu”,读着也顺口(见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74页)。教师们就把这一读法一直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4.
黄荣光 《中国教师》2006,(12):19-20
教师的专业如何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自我”是否存在。然而,繁重的教学生涯中,许多教师的“自我”迷失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迷失于教材、教辅之中一些教师崇拜教材,不敢越教材一步,因而对教材文本的解读,缺乏个性色彩;甚至有个别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对教材缺乏应有的转化处理。也有一些教师,为了简单而机械的应试的需要,往往一味地倚仗教辅资料,单一地实行“拿来主义”,并没有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征,整合出自己的教学资源来。其中,特别是对于课本转化成“教材”的这一重要环节,一些教师常常将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学设计”“复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大专院校的写作教学蹒跚地迈着艰难的步子,虽然充满辛酸,但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特别明显的是表现在写作教材建设上。从数量上看,以前是没有教材,而现在的教材却可以百里挑一使用;从质量上看,许多写作教材已从原来一直囿于对写作成品的板块结构的分析和纯知识的阐述正确地转入对写作行为过程的动态表述,重视了写作主体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一关键性的转变应当说是质的飞跃。但是在对写作行为过程的表述中,许多教材却把它描述为线状的“历时性”过程,也就是说写作主体写作时应当先做什  相似文献   

16.
如何“用教材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知不觉,高中数学新课改在江苏已走过了三年.当盘点这三年来新课改理念对我省原有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冲击时,有一句话强硬地介入了我的脑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用教材教”——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以其极大丰富的内涵给现行高中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也颠覆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催生了许多经典而有创意的教学案例;但是也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17.
去一个朋友家串门,看见朋友的孩子正伏案学习,当听说他参加自学考试时,我便问他考得怎样,他回答说:“有些题都没有见过,及格把握不大”。问得原因,他才告诉我,因为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辅导材料上了,没有系统看教材。他惋惜地说;“如果多看几遍教材就好了。”好在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正在发愤弥补。 听了这个孩子说了个“如果”一词,我想了许多…… 有人说,失败者与成功者的最大区别是前者爱说“如果”,后者爱说“如何”,现在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18.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应如何“用“教材呢?几年来,笔者一方面积极响应和推动课改,另一方面也针对此走访及了解了高中课改地区的一些学校,发现许多学校教师还不善“用“教材,仍然停留在“教“教材的环节上。比如,有些学校过度强调课标,不是深入研究挖掘课标的内涵,而是单一地从课标表面上着手,课标怎么写就怎么教;有些学校则过度强调教材,始终如一地遵照教材的编写进行逐字逐句地教;有些学校则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