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攀 《文教资料》2013,(21):1-2
孟子在辩论中不仅爱用譬喻,更善用譬喻.其譬喻特征主要体现在运用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分别是:显和隐、简和繁、博和约的灵活运用;讽刺辛辣而不失幽默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苟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苟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孟子》辩辞时所遇到的困难,具体论及的问题有偶句、排句、重复、意合现象和譬喻等。本章以雅理各和刘殿爵的译文为主要评论对象。  相似文献   

4.
林帆 《中学教育》2007,(7):56-56
一次,与作家秦牧同去无锡。抵达无锡当天,好客的主人派了一辆面包车,请了诗人严辰夫妇作陪去观赏鼋头渚风光。大概是出于客气吧,大家在下车时谦让好一阵,到底秦牧先下车了。游罢归来,在汽车门前竟又是一番推让。这回秦牧十分干脆,毫不客气地第一个上车就座。大家坐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自古重言,孔子有知言知人说,孟子则不仅传承孔子之衣钵,并且将其言语观与心性论相结合,求于心以寻言之本,道性善以明言之物,信义实以道言之则。他的言语观体现了鲜明的伦理指向性。  相似文献   

6.
譬喻性的表达一般都被视为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表达类型,是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段之一。其定位是在文学语言的表达范围,其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所扮演的角色是语言表达的点缀与修饰。  相似文献   

7.
8.
《孟子》论辩艺术成就表现在:逻辑严密;在说理中,运用大量譬喻;简明、形象的语言;学识渊博,挥洒自如。巧于应变。  相似文献   

9.
在柏拉图的洞穴譬喻中存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感官世界,另一个是理念世界。教育在于灵魂的转向,进而使洞穴中的囚徒得以解放,将人从可见的感官世界引向一个至善的理智世界。人类灵魂的转向依赖教育,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都是走出洞穴的人。在当代,他们与智慧一道在大学里"繁衍生息",作为学者团体的大学能够也必须承担起"解放囚徒"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法华经》是我国佛教史上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佛经,由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的譬喻较注意发挥说理例证的作用,篇幅相对较长,在铺陈故事情节方面特色独具,在众多运用譬喻的佛典文学中具备典范意义。本经“火宅”、“穷子”、“药草”、“化城”、“衣珠”、“髻珠”、“医子”七个譬喻,较能代表佛经譬喻文学在艺术上的普遍理想和追求,给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麦加 《高中生之友》2011,(12):16-16
有熟人之子,个性温良,成绩中上。去年中考前,父母照他意愿许诺,倘若考上重点高中,奖励一辆价值上万的山地单车。有此诱惑,少年奋发图强,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天道酬勤.好运降临在这位少年头上:他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父母痛并快乐地兑现了承诺——足足耗去全家一个半月的收入!我闻讯想当然地认为.他家公子定是一位爱好运动的阳光少年,为此欣然又自责。因为本人常鼓励自己去户外运动,却总是有始无终,相形见绌啊。  相似文献   

12.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 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 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有熟人之子,个性温良,成绩中上。去年中考前,父母照他意愿许诺,倘若考上重点高中,奖励一辆价值上万的山地单车。有此诱惑,少年奋发图强,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天道酬勤.好运降临在这位少年头上:他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父母痛并快乐地兑现了承诺——足足耗去全家一个半月的收入!我闻讯想当然地认为.他家公子定是一位爱好运动的阳光少年,为此欣然又自责。因为本人常鼓励自己去户外运动,却总是有始无终,相形见绌啊。  相似文献   

14.
《管锥编》中的譬喻理论是以随文评点形式出现的。在三联书店2001年补订重排本中,《管锥编》(一)对譬喻理论的阐述较为集中,其他则较为分散。针对这种特点,攫住核心观点为要,对散见于文中的若干例证则从简处理,最终析出五条主要理论,即譬喻的功用、机制、特点、跨文化比较、局限及对策。这五条理论基本上可以涵盖《管锥编》譬喻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一对应、双重并列及多重对应等关系;从寓象与寓意关系的生成机制看,则主要表现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艺术的诸多表达方式中,比喻是最为古老的,即使是在最早的《易经》和《尚书》中,也不难发现比喻的存在,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和“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农服田力穑,及亦有秋。”在战国时代,比喻极其兴盛,被大量的文本采用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清代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  相似文献   

17.
《法句譬喻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一部譬喻性故事经典,其中保留了较多东汉魏晋时期的口语词。本文选取该经”安施”等十几个词语进行考释。这些词语或其义项,为《汉语大词典》所失收,或者已收但引例偏晚。试图为汉语词汇史及大型历时汉语词典的编纂及修订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8.
朱军  江海珍 《唐山学院学报》2010,23(1):54-55,92
文章讨论中国古典风格理论的民族特色。"文气"论是古典风格理论的主题形式,"譬喻"是文气风格论的民族艺术手段,"风骨"则体现了文气风格论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该文根据<孟子>一书,阐述了孟子在"教"的心理和"学"的心理两方面的思想."教"的方面具体表现在教师心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办教育的前提、教育方法和原则等五个方面;"学"的心理又具体表现在注重主观能动性、注重非智力因素、注重立志和有基础、变通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