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很多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在当今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古代汉语中的自称代词,内涵丰富,应用灵活,不仅能表达出说话人的自称,而且能表达出说话人的身份、地位,还能表达出说话人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2.
缅甸语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过程中长辈和小辈、上级和下级、僧侣和信徒之间存在有谦称、卑称和一般自称之别,同时这些称谓还有区分男用和女用的不同形式。这不仅与人称代词的形成历史有关,还与缅甸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3.
自称词是指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指称自己的词语,一般认为自称词的选择跟说话人的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豫东方言中的自称代词"这人"在使用中主要表达了说话人强烈的情绪化心理特征,而且有特定的使用群体。就自称词"这人"的运用,分析其可以作为自称形式的原因,以及在动态的语境中自称语的独到的语用功能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称代词是表示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多用来代替人的名称,是体词性代词。分为表示自称的第一人称代词,表示对称的第二人称代词和表示他称的第三人称代词。运用人称代词,可避免某些表示人物姓名的词语重复出现,使行又更为简炼。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除了可使表达更为凝炼的功能外,还可以表达鲜明的感情色彩。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若”、“乃”、“而”,这些词或褒扬赞美,或贬抑轻慢,体现了人物不同的褒贬爱憎。本文将就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渊源发展,谈谈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感情色彩。一、无明确感…  相似文献   

5.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朕"主要用于殷商、西周汉语中,可以指代任何说话人。殷商汉语中的"朕"只是一个普通的第一人称代词,没有谦敬等语用功能;西周汉语中的"朕"具有了表尊敬义的语用功能。语境在"朕"语用涵义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中的"朕+称谓+名字"模式对战国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7.
“某”、“某甲”、“某乙”是人们所熟知的隐名代词,用来代替人和事物的名称,而作为自称代词,就鲜见探讨了。唐宋时期是自称代词“某”、“某甲”、“某乙”盛行的时期,它们的语法意义和句法功能一致,语用功能和分布却大有不同,复数表达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之”的用法十分丰富.通过对甲骨文中“之”的用法的讨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之”是个表示泛指的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身份工作模式,引入成员分类机制概念,以医药商务会话录音转写为语料,探讨专家身份建构 的指称策略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医药商务会话中咨询专家通过人称代词的使用以及他称和自称的相互投射实现 专家身份建构;(2)前者包括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和单数的主格与属格,其指称用法分别表现为机构型、专家型、引用型、 互动型、病患型以及专家型、结构型、引用型和病患型;(3)后者则通过自称和他称身份标记语完成对专家身份建构的 投射。本研究认为,可以在身份工作模式下对人称代词和社交称谓的使用进行解释,它们的使用与成员分类机制一起, 构成说话人进行身份工作而采取的修辞策略,或谓之说话人实施的身份修辞行为。  相似文献   

10.
代词的重叠用法及其表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词中有重叠用法的主要是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代词重叠一般含有“多”义,表示说话人主观量的强化,同时附有较强的描写意味。代词重叠可以分为“可有重叠”和“强制重叠”。通过对代词重叠用法的考察可以进一步丰富现代汉语实词的重叠系统。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非代词,本文举了大量例证说明了古汉语指示代词转化为连词和助词的情况,并分析了转化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古汉语指示代词的本质特征,二是由于上下文语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称代词指的是语言系统中主要用于称代人的词,它分为定称和不定称两类。定称所指称的对象是确定的,它又分为自称、对称、他称三种,即第一身、第二身、第三身,或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也可称三身代词或三称代词。不定代词所指的对象是不确定的。在言语交际中,表示说话者自身的是第一人称,表示听话者一方的是第二人称,表示说话双方所指说的另外一方的是第三人称。湖北通山方言人称代词的构成情况具体如下表: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指示代词可以转化为非代词,本文举了大量例证说明了古汉语指示代词转化为连词和助词的情况,并分析了转化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古汉语指示代词的本质特征,二是由于上下文语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俊阁 《成都师专学报》2006,25(5):11-13,33
汉语三身代词发展到明清时期,与社会交际需要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上下尊卑关系;另一方面,汉语三身代词在敬称、谦称、傲称、蔑称的表达以及性别差异标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缺位.于是三身代词与其它称谓形式组合使用便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偿性手段,这种手段可准确地表明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展现使用者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问物类疑问代词拥有援引类反诘用法。典型的援引类反诘用法出现在对话性语篇当中,也可有条件地存在于叙事性、独白性语篇当中。援引类反诘的功能是,说话人将话语中或说话人背景知识中存在的某一言语片段用疑问代词援引出来并进行反诘,藉以表达情感上的否定。从古到今汉语出现了多种表达援引类反诘意义的构式.近代以来形成的各种援引类反诘构式形成了两条演变路径。问物类疑问代词表达反诘意义具有共性的意义。问物类疑问代词的泛指功能。话语篇章的结构以及语境的转变带来的语用含义的转移,共同促成了问物类疑问代词拥有了援引类反诘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从数量上看,古今汉语疑问代词差别并不大,但具体用字的差别却很大。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大多在现代汉语中消逝了,保留下来的只有少数几个。“什么、怎么、哪个”等词,在中古、或者近古汉语中产生。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本来第一人称代词(如:“我,我们,咱们”)指的是说话的人,第二人称代词(如“你,您,你们”)指的是听话的人,第三人称代词(如“他,她,它,他们”)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而在人们的实际交际和行文遣词中,有时人称代词出现异化,就像为我们所熟知的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活用一样,现代汉语中也有人称代词的活用,即异化现象,且有特别的表情达意的效用。下面按人称分类略作例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尹烨 《现代语文》2006,(12):44-45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表自称,称代自己或我方.单复数都可称代.《诗经》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印、予、余、朕.  相似文献   

19.
指示代词“之”指代人时,一般是第三者,但有时是说话人自己或听话人,“之”表示泛指时,相当于“这”、“这个”.“其”是表示特指的指示代词.辅助性代词“者”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同动词、形容词等相结合,组成“者”字结构.辅助性代词”所”也不能单独使用,它经常同它后面的动词等组成“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很多语言一般都会使用人称代词来指称说话人和听话人,相比之下,日语却不太使用“私”、“ちなた”等这样的人称代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人称代词的隐匿现象。那么,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在什么情况下会隐匿,又为什么隐匿呢?本文将从敬语、授受关系、被动语态等方面探讨日语人称代词的隐匿情况,并从表达恭敬、避免误会与重复、缓和语气等方面考察人称代词隐匿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