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启平 《高中生》2011,(12):10-11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写的一篇怡人心脾的美文,一直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文章描写了春寒料峭中漫长的雨季,生动地勾画出一位于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含蓄隐约地传达出一个流落异地、漂泊流离者的思乡之情,体现了一位远离“母亲怀抱”的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土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2.
春天的冷雨     
余光中是写雨的专家。这两句话写春天潮湿的冷雨.用了一连串的叠字词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潮潮、湿湿),造成一种连绵重复、纠结、不清的语感.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南方(台湾)特有的那种冷雨连绵的早春时节。  相似文献   

3.
《听听那冷雨》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语)的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此文不见于入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初次被收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是江苏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关于此文的题旨.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听听那冷雨》(节选)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翻阅众多的教学资料以及一些学生自学用书.也都把此文的题旨定为“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而且是唯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教学《听听那冷雨》时,不少学生问:“这篇课文的叙述人称为第几人称?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这是一个费思量颇难答的问题。首先,这篇文章的“人称”不该称“叙述人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作的基本思路是:即景—联想—抒情。其中最关键、最主要的是抒情。无情怎会即此景?有情方能生联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抒情。尽管文中对“雨”的描写,从表达方式看,可归属大分类的“叙述”,但《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一篇叙事散文,因此,该文的人称不可谓“叙述人称”,而应该称之为“抒情主体人称”。那到底是第几人称?第…  相似文献   

5.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先生给读者的眼的盛筵,耳的盛筵,更是心的盛筵。雨似一个精灵,于天地间时而轻灵柔弱,时而铿锵有力;有时她是一首忧郁的BLUES,有时却是一段即兴的HIP-HOP。若把文章比若女子,那“冷雨”必是有着双重性格,读者都是自投罗网地受其诱惑,耽溺其中,甘愿被其俘获。回思想来她有这么多的双面性……  相似文献   

6.
正天空阴阴沉沉,冷雨淅淅沥沥。马路上到处涓涓细流银花朵朵。街道的低洼处,一摊摊浑浊的积水被灵感骤至的雨点即兴弹奏出一曲曲白亮亮的音乐,被斜斜飞掠来回穿梭的燕子兴奋地记录成一首首立体的五线谱。都说"六月天,孩子脸"。四月又何尝不是呢?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多云天气,哪曾想今天早晨却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冷雨。  相似文献   

7.
听听冷雨,韵味无穷。雨在一般文章中,是看的,或者主要是看的。而这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提醒读者,我这个雨是听的;其次,听雨,就是听觉感受,怎么又听出个“冷”的感觉来?敏感的读者就要想想了,为什么小看雨呢?杜甫、茅盾、余秋雨写雨不都是以看为主的吗?这是余光中的选择,且看他怎么个听法,听出了怎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是蚯蚓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吧。  相似文献   

9.
正当汉字被诗意的手缀成一篇精致一页深刻满纸惆怅的时候,我们总会迷失在美丽的语言中找不到教学的出口。《听听那冷雨》篇幅长,韵味足,语意深,这一课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极具挑战性,于是,冷雨下了多年了,也少有教师能把那冷雨教足诗意文韵。但正如作者所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语文教学的土地也就在那里面,在每一个精  相似文献   

10.
声韵美是散文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散文的音义兼美、情文并茂的结晶,是散文的音律美、韵律美、神韵美的融合。《听听那冷雨》这篇抒情散文,是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下面就从《听听那冷雨》的音律美、韵律美、  相似文献   

11.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  相似文献   

12.
<听听那冷雨>一类的文字是笔者一直不敢触碰的,因为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闪失了它原有的美丽.碰巧的是,在一次特级教师带徒活动中笔者被安排与宁波效实中学的蒋祺老师同上<听听那冷雨>一文.  相似文献   

13.
文本定位策略: 《听听那冷雨》所在单元为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的第一板块“一花一世界”。本课时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意境美的方法,学会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涵咏品读,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4.
题目是纳兰容若的一阕词。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摊破浣溪沙》本来写陈圆圆应该用吴梅村的《圆圆曲》更切题,但那"冲冠—怒为红颜"之句几成滥觞,更难免有为吴三桂立传的意思。且那情形为诗人杜撰的成分居多,做不得准,倒不如不拾人牙慧的好。每个词人都有较擅长的词牌,好比厨师拿手之好菜,容若擅写浣溪沙,这阕词又是当中翘  相似文献   

15.
戴本刚 《山东教育》2009,(11):63-64
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主题表达。对于经典散文《听听那冷雨》,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曲乡愁来读,也可以把它当成一次心灵还乡来读。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是不是我的理解惟独看不见我自己的不理解?我看常常是这样。”超越自己的理解,并非不能做到的事情。但需要克制自我,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和视角,与文本重新对话,方能实现伽达默尔所说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16.
雨,你可曾听过?冷雨,点点滴滴,听在诗人的耳里,敲在散文家的心上,凄然,怅然。那萦绕在笔端的,是雨,更是悠长的记忆——这记忆,凝着千年的古韵,蕴着故乡的情思,却终于要戛然而止,来到“没有音韵的雨季”。今日的雨呵,还“可以听”吗?  相似文献   

17.
沐点冷风,淋点冷雨,心里不必委屈。它让你办事认真,它教你对人诚实,它使你胸怀开阔,它令你为人正直。沐点冷风,淋点冷雨,不要过于焦急。从此你学会打伞穿衣,从此你懂得小心警惕,从此你提高免疫抗体,从此你坚定信念意志。沐点冷风,淋点冷雨,不要委屈!不要焦急!不要躲避!风雨后的彩虹,亮丽天空!亮丽大地!亮丽自己!沐点冷风,淋点冷雨@卓光炳$广州市中山大学!蒲园区640-604邮编:510275  相似文献   

1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若非城市的喧嚣扰了我们的清梦,若非冲天的黑烟遮住了我们的望眼,我断想,我们也绝不会去追求那一份宁静. 如果这个世界给我们一方净土,那,不妨,倚楼听一场冷雨. 我们听这么一场冷雨,是不用着急的,要享受心的静谧.不如寻一本诗词,沏一杯香茗,品茶品书,品天品地,品人品事,一缕智慧纳入心中,一杯香茗...  相似文献   

19.
听听那冷雨。 听的,是那眷念之情,思乡之怀。 听的,是那前尘隔海,时光不再。  相似文献   

20.
身为“艺术多妻主义者”,余光中先生的艺术来源和风格是多样的,俯瞰人生的角度和层面也是多样的。但是,这种多样性并没有逃离中国情节,余先生始终被中国情节主导着,从头到尾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在孝子与浪子之间调整融合。其作品深处飘着冷雨、荡着乡愁、蕴藏着郁郁苦涩。他的诗歌与散文存在着割舍不断的内联:冷雨与乡愁。从这一角度开掘余先生作品的外化与内审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余先生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