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绛想通过《老王》告诉我们什么?也许这样的发问不是非常准确。换个问法,隐含在《老王》字句之间的意旨究竟是什么?前一问,是立足于作家的创作预设.后一问,是追寻作家的创作结果。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后面一问的探究,是更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曾听过一节公开课《老王》,在课堂进展到对老王形象分析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教师接着问:“第二件事中老王的‘善良’又是怎么体现的呢?再去找一找。”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本校高中部举行的一次高中新课程交流示范课《我有一个梦想》上,  相似文献   

4.
《感觉》是青年作家孟庆龙历时8年精心创作的一部描写当代红尘世界男人心态的长篇小说。在《感觉》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今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向读者展示的是主人公武煜梦由一位士兵到作家的成长历程以及复转都市后,面对物欲横流又纸醉金迷的大干世界所产生的诸多方面的困惑与彷徨——社会转型期这个大的背景之下,男人在想什么?思什么?做什么?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朗读?《教师口语》明确地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再创作昵?下面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张彦 《语文知识》2016,(5):23-25
最近,我听了几节《老王》的公开课教学,其中有语文老师对文章中"老李"这一人物的解读引起了我的思考。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杨绛与老李的对话部分——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早埋了。""呀,他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相似文献   

7.
《花瓣飘香》一课,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故事,表现她是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昕了几位老师教学《花瓣飘香》第二课时,有的老师采用探究讨论式,有的采用开门见山式,多围绕“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得出结论。听完这些课,笔者和学生交流,问:“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这样做好吗?”学生无一例外地点头。我接着问:“小女孩摘花瓣对吗?”“对啊!”学生肯定地说,忽然有些疑惑,“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的吗?”又想了一会儿说,“咦?搞不清楚了。”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庆节这一天,我带着特殊的心情参加了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你想,这一年我们国家经受和战胜了冰雪冻灾、汶川地震,感受和梦圆了百年奥运、神七飞天,能不为祖国而自豪和激动吗!什么叫伟大?什么叫平凡?不就是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吗!作家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被选入初中语文精读课文,奉献给我们的不就是这样一篇用最平凡的事,写出了最平凡的人“老王”吗。  相似文献   

9.
后起之秀     
老王手捧着最新的一期《文学青年》端坐在书桌前,桌上一杯新沏好的茶微微地冒着热气。老王仔细读完了一篇号称是少年作家写的《论卡尔维诺与王小波的想像》的文章后,眼中放出一道凶光。他有些气恼地把杂志往书桌上一甩,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随即在鼻中挤出一个鄙薄的“哼”字来。老王是个作家,他不喜欢少年写出来的东西是文学圈里众所周知的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老王不喜欢少年作家的真正原因。老王身为一个作家,自然希望儿子小王子承父业。前两年少年作家刚流行时,老王便让小王多写点文章以便扬名,同时老王自己也在各大报刊发表评论,鼓吹少年…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正规和非正规的场合,无论是面对大学的学生,还是新闻记者。每当有人问我:“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我便回答:“张抗抗。”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什么?”我回答:“《分界线》。”  相似文献   

11.
【文本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  相似文献   

12.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与文本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寻根作家创作心态的迷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根作家对传统文化赞美与批判的迷茫心态,二是寻根作家对外国文学排拒与借鉴的迷茫心态。这种迷茫的创作心态导致了寻根文学的经典文本《棋王》出现瑕疵,《爸爸爸》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有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3.
<正>《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少版本的语文书都有《老王》这篇文章,统编版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原人教版放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苏教版竟然安排在高二年级,不同年级教《老王》,该教到什么程度?文本解读的"度"在哪里呢?从备课开始,到教学结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  相似文献   

14.
[案例回顾]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相似文献   

15.
正对杨绛《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异议。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难道是我们心如铁石,变得麻木了吗?难道是教材选入《老王》只是因为杨绛的名声吗?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对"愧怍"的原因透析,我终于明白了杨绛的"愧怍"——她是至情如茶,老王的"不幸"——他是  相似文献   

16.
徐凤 《现代语文》2007,(4):86-87
作家创作小说的本意主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小说《浮云》一时轰动日本文坛就是因为作品独特的主人公形象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创作的本意,那么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本意到底是什么呢?他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给出特有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作为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长时间以来打动着一代代的读,人们在惊叹于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狂热与自我牺牲的同时,不禁会想到,是什么动力在支撑着她用毕生的精力去坚守一份爱情?作又是基于什么心理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呢?以下试从女性心里特性、作家创作倾向和作家个性三方面来分析陌生女人的性格塑造。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习俄国作家契诃夫120年前写的一个故事《凡卡》。我想先问一下同学们,我们要学的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教读课文。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在想,杨先生因什么而对老王感到愧疚?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不幸的人"?每个读者都试图解读杨先生的这份情感。笔者觉得杨绛先生写作《老王》之前,应该曾多次回顾自己与老王交往的点滴。几年之后,她觉察到了自己感到愧疚的原因,这就是:她没有真正地理解老王的内心需求,因而在他们之间的交往中,他对她、她对他付出的情感是不平衡的。情感的天平在老王那头重,在自己这头轻。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20.
记得那次在上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善良,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善良。在学生逐个发言交流后,我又问学生,“我”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翻译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家庭(杨先生的丈夫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钱钟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