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过孙犁作品的人,无不赞赏他的语言。他的作品,所以那样惹人喜爱,被人传诵,与他的浯言的魅力是分不开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代作家之中,孙犁同志不愧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巨匠。  相似文献   

2.
《山地回忆》发表于1949年12月,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时光已跨跃了半个多世纪,但每读此文,都有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孙犁是一位追求美、表现美的作家。在这个短篇里,孙犁先生独特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意境创造更是为人所称道,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山地回忆》发表于1949年12月,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时光已跨跃了半个多世纪,但每读此文,都有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孙犁是一位追求美、表现美的作家。在这个短篇里,孙犁先生独特的文学理想和审美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意境创造更是为人所称道,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4.
孙犁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单就语言而论,也可以说得上是一种美的语言。孙犁作品的语言不仅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鲜明地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精致地描绘出各种生活图象,而且给予作品一种独特的诗情画意和艺术魅力。许多同志谈起过孙犁的语言特点和风格,说他的语言朴素、明净、清新、具有诗的抒情味和旋律美;说他的语言是叙事与抒情相交融,善于比喻和夸张,生  相似文献   

5.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②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③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相似文献   

6.
孙犁是一位人们熟知的作家,一提到他,人们便会想起他那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荷花淀”风格,想起文学史家称道的“荷花淀派”。在从战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作家中,孙犁是一位读书很多的作家。 对于孙犁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欲望,一种生命的活力。1956年,孙犁患重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仍不见好转。他平日喜爱的书,此时已无心过问。在北  相似文献   

7.
孙犁作品的语言具有一种诗的特色,通俗而雅致,简洁而细致,率直而含蓄,平淡而浓烈.这些特色是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着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浓于千古,寄至味于淡泊“可以用来概括孙犁的语言风格.在前期,他的语言似乎更俗,乡土味和泥土气似乎更浓;在后期,他的语言似乎更精炼,更含蓄,更“雅“了.而富有诗情画意,则是始终如一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孙犁同志,是一位擅长塑造普通劳动妇女形象的作家,活跃在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总是那么聪明、勇敢,光彩动人,惹人喜欢,给人留下美的回忆和联想。翻开孙犁同志的短篇小说兼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一群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就会跳入我们的眼帘:《荷花淀》里  相似文献   

9.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他无论写人、记事、写景都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0.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一贯风格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如《荷花淀》、《光荣》、《山地回忆》、《铁木前传》等,一贯显示的深入浅出、含蓄蕴藉诗一样的风格与神韵,堪称独树一帜。茅盾把孙犁小说的风格概括为“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好处在于  相似文献   

11.
顾彬的言论常常让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孙犁的作品是垃圾,它们都是政治政策的图解。”“郭沫若的作品除自传之外,其余都是垃圾。”“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读了刚刚出版的顾彬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多少有些理解他如此这般断言的“底气”,这源于他一直坚持的文学评判标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开宗明义自己的文学评判标准,“我本人的评价主要依据语言驾驭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13.
孙犁爱书     
孙犁是一位爱书人。孙犁形容清代藏书家黄丕烈说:“他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好像接触的不是书,而是红颜少女。一见钟情,朝暮思之,百般抚爱,如醉如痴。偶一失去,心伤魂断,沉迷往返,毕其一生。”其实,这番话形容孙犁自己也是非常恰当的。孙犁确实是一位特殊的、对书籍极注情感的爱书人、藏书家。这是我读了《孙犁书话》、《书衣文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四册教科书,将作家孙犁写的《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选作阅读教材。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跟教科书的编者有同样的感受:文章“说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因为这是一篇“关于如何学习语言的经验谈”,它对学生的写作,特别是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所以,我们在钻研教材时,除了领会文章阐述的道理之外,还十分认真地琢磨孙犁同志在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经过反复学习,我们感到孙犁同志的这篇文章本身的语言,在锤炼上有着明显的欠缺,因而对教科书的编者在“自读揭示”中所作的  相似文献   

15.
武沛荣 《文教资料》2006,(33):65-66
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孙犁称不上是多产的作家,但他的小说如含苞初放的小荷,淡雅聪俊,清新隽永,在文学艺术的园地里与群芳交相辉映,争奇斗艳。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孙犁作品的语言“,质以传真”,色彩绚烂,绚丽动人。它能够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地把我们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6.
孙犁是一位极富历史感的“实录体”散文家。他的散文“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真实包括着道德,伟大包括着美”。在新时期,孙犁散文“实录”的风格体貌发生了变化,但其真善美的内质依旧,并且更为丰富坚实。  相似文献   

17.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孙犁小说创作中的童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与“保定作家群”乃至其他当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呈现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而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前后期也体现出迥异的风格变形,这是作家小说美学机制调整和转型的结果,作为美学机制的一个要素的“童年情结”,对孙犁前后期小说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孙洪俊 《课外阅读》2011,(6):262-263
姚雪垠先生在评价孙犁时说:“孙犁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每当我们屏息凝神欣赏他的作品,就会情不自禁地为他作品中那一股朴实、单纯、新鲜的生活气息陶醉。他笔下的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人性人情之美,令人惊叹。仿佛使人置身于是一种诗情画意之中;白洋淀明丽的天然景色,伴随着残酷战争年代里根据地人民内心迸发出来的对祖国,对革命,对同志和亲人炽热无私的爱,像一股暖流,直冲你的心扉,使人经久难忘。一个作家的作品,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是不多见的。”下面就以《荷花淀》为例,谈一谈孙犁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著名文学批评家滕云曾经说过:“孙犁是一面不褪色的艺术旗帜。”诚哉斯言! 在孙犁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荷花淀》。它像是一幅水墨画,清清淡淡,却韵味十足,这正是孙犁所创造的整个艺术世界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在当时。大红大紫的作品、炙手可热的作家有的是,但时光如流水,水到处,泥沙俱下;水落时,屹立如石者寥寥落落,而孙犁就是其间最为醒目的一个。孙犁在1962年曾写过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诗云:“小技雕虫似笛呜,惭愧大锣大鼓声,影响沉没噪音里,滴澈人生缝罅中。”自嘲当中似有自得140年后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