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其还也",是高中《语文》课本经典篇目《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不同时期出版的《语文》教科书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其"字的注释有所变化,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工具书进行评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2.
依照儒家观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伐才符合道义,但在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因此儒家认为:"春秋无义战"。照此观点,发生在公元前630年的"晋侯、秦伯围郑"之事,就是一件不义之事,而细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主要人物在义与利的天平上的不同抉择。烛之武对秦伯晓之以利害,代表郑国让渡了部分国家利益,才劝退了秦军;在更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秦伯背信弃义,"弃晋如涕唾",摇身一变,成了郑国的盟友.  相似文献   

3.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一直是高语的传统篇目。文章中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前嫌,受命于危难之中,勇敢地捍卫国家主权。他在大国国君面前,不卑不亢,抓住  相似文献   

4.
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烛之武临危受命,深入虎穴,仅凭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对秦伯展开了一场攻心战,最终旗开得胜,扭转乾坤。纵观全文,寥寥百余字折射出的不仅是烛之武过人的胆识,更是他那高超的说辩艺术。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记载,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这是一场有惊无险的战争,也许,这将是郑国的一次大灾难,但是却成就了一位小人物——烛之武,使他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6.
教学十余年,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讲《烛之武退秦师》。课上我情绪激昂,妙语连珠,细致生动地分析了烛之武之睿智之巧言。自我感觉其精彩细腻可谓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可是,最后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异议,说自己并不觉得烛之武聪明,反而认为他的勇敢更胜他的聪明:烛之武当面指责郑国国君,表明自己的不满是勇敢;在秦晋兵临城下之时,“夜缒而出”是勇敢;将要亡国之臣只身面对不可一世的秦穆公直陈战争利弊是勇敢。学生话音未落,课堂就沸腾了。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老师头疼、学生害怕的一个模块。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本文以《烛之武退寝室》为例试做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高章元  王彬 《学语文》2011,(4):23-24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传奇故事。郑国老臣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围郑”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左传》“史有诗心”投射下的史学叙事艺术却未有涉及,更无深入探讨.因而把作品放在《左传》研究宏大的艺术视野中来观照,从“精而腴”“简而奥”“婉而辩”“微而显”四个叙事艺术角度加以剖析,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与体悟.  相似文献   

10.
《烛之武退秦师》(高一册第5单元)是《左传》中一篇记叙战争的文字,历来作为传统课文被选人高中语文教材。如何扣住核心,机智地展开这篇经典作品的教学,是笔者一直试图钻研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发现,紧抓三个文言虚词“以”之“其”,围绕这次事件相关的四个环节(集中表现为战前部署,因为秦晋之间实质性作战并未发生),可以巧妙地勾连起字词学习和文本探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17.
18.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19.
赵阳 《教学随笔》2016,(8):150-150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刻画出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以言辞说退秦军的深明大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以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领略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