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是中国丰富文化宝藏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诗可言志,诗亦传情。友情、亲情、爱情,山水之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都融人在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之中。古诗教学如何批文入境,品味诗情?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疑处人手,心向疑处生,自然,情也就从疑处来。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用"愁"堆砌起来的,离别之愁,相思之愁,怀乡之愁,亡国之愁,还有说不清其实说得清的"闲愁".翻开书卷,它会绵延而来,弥漫天地,哀伤处令人心悸,深沉处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3.
范立舟、曹家齐在《“乾道十三处战功”考辨》一文中认为,宋金大仪镇之战不应归到“乾道十三处战功”之内。考察大仪镇之战的规模、双方兵力、结果与影响等方面内容,上文的观点似有偏颇之处。大仪镇之战实是宋军主动出击、大胜金军的一次战役,列入“乾道十三处战功”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4.
黄爱红 《快乐阅读》2013,(10):69-70
只有让学生的作文之源不断补充,不断更新,学生的作文之渠才能清澈见底,永不枯竭。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之源。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教材之源。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生成之源。4.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想象之源。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是本章的中心论点,也是该书的灵魂,以后各章的论述都是围绕着“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这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而展开的。在阅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一句时,许多文本均断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均将“处”、“行”二字当做动词,这样理解不能算错,但断句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将“处”、“行”二字视为名词,强调了圣人的行为本身就是不言之教,更为妥当,更能体现老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仿写不仅可以让作文教学更加直观,而且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习作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于修辞手法处仿写,使其言之生动;于写作顺序处仿写,使其言之有序;于写作手法处仿写,使其写有章法;于文本空白处仿写,使其学会想象。  相似文献   

7.
老古 《今日中学生》2007,(32):17-18
自然界里温度差普遍存在,存在温度差处,必然有高温处与低温处之分。那么,这两处有什么变化发生呢?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身体温度通常是37℃,而周围环境气温  相似文献   

8.
李索 《家教指南》2003,(2):55-59
英藏敦煌文献<春秋经传集解>残卷中,以S.85篇幅最长,年代较早,且相对完整.本文在对其全面校理的基础上,从333处异文中选取12处进行了简要辨证,以考异文之成因,议诸本之得失,正今本之讹误,明敦煌本之可贵.  相似文献   

9.
寻常之表,微渺之物,囊括了许多天机,你但听不妨。听到入微处,听到深心处,你终会悟得,哲理,纵贯古今,横断东西……  相似文献   

10.
走马楼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中关于佃田的个体单位,出现了“町”、“处”二种不同形式的记载.其中佃田记“处”的竹简,具备五个共同特点,应是单独的一类.即佃田记“町”和记“处”,并非随意书写,其差别在于,记“町”佃田是平地之田,而记“处”佃田则是山地之田.  相似文献   

11.
名山秀水,古迹形胜,常能给一座城市增辉添彩。去山东旅游,济南当是首选之地,就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特点,这里到处都有清冽的泉源。据介绍,仅市区就有百多处,号称名泉有72处之多,这一景观堪称全国之最,因而有着“泉城”的雅号。  相似文献   

12.
李南 《文教资料》2010,(18):50-51
本文指出《史记正义》称引《括地志》讹文六处、脱文五处、衍文二处、倒误、标点商榷和地名考辩各一处,并以相关文献证明之。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的对话。因此 ,文本的特点必然影响并制约着对话的过程和方式。可以认为 ,课文的文体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课堂教学的课型。本文就根据文体特点对课型设计进行初步的探索。一、取盲点 ,虚实相生一篇文章 ,有虚处 ,即用简明的文字粗略抽象地概括之 ,也有实处 ,即用细腻的笔墨详细形象地描绘其人、其事、其物。课文的实处、密处 ,学生往往易于理解 ,而课文的虚处、疏处 ,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寻之无痕、品之无味的认知空白 ,形成文本阅读的盲点。因此 ,这类课文 ,我们需要虚者实之 ,实者虚之 ,巧妙利用课文虚处 ,抓…  相似文献   

14.
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得天下可读之书而读之,一乐也:处而论之,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  相似文献   

15.
<正>初中《语文》第五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课本对其末段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二句的注释,现摘引如下:"〔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进’,即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相似文献   

16.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而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  相似文献   

17.
欧战即能。英国解散过剩之军队,分别予以下列之教练。 (一)工业教练由工部训练处办理。 (二)休养教练由抚卹部办理。(专为受伤待医之军人而设。) (三)高等教练由抚恤处办理。(为从事专门职业或经理职务之准备  相似文献   

18.
重编说郛本、集纬本是《礼纬》的两个早期辑本,对后世辑本影响较大,但这两个辑本都存在较严重的误辑现象,佚文错误也多为后世辑本所因袭。通过对重编说郛本佚文之误9处、集纬本篇目之误1处和佚文之误14处的辨析,基本廓清了这些文献的本来面目,对今后的《礼纬》重辑和研究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若是说一段故事悠久,我们会说其处历史的长河中;若是说一门学问的内涵,我们会说其处知识的海洋中。水,那么容易被人提及,必有其道理与内涵。而在我看来,流水之道恰如做人之道。  相似文献   

20.
李华 《语文天地》2016,(4):75-76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刘大櫆提出的,他在《论文偶记》中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这段话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