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娅 《成才之路》2010,(8):77-78
孩子表现自己是自我发展的需要,是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价值、自我能力的需要。但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画、手工作品,从不愿意给别人看,也从不保存。他们的父母也经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人”“不出趟”“明明在家里表现很好,就是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  相似文献   

2.
教你有商量     
一位访澳归来的同志,著文介绍澳大利亚一个传统的家教方法,就是“蹲下来同孩子说话”。澳国的朋友告诉他:“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讲话的。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当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该同志认为:在同一个高度上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关切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云云。我想,这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我们未必能够学到。这并非我们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一种平等的意识。只看老祖宗留下的“教育”二字便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教育界不朽的丰碑,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在“爱孩子”的基础上,陶先生进一步提出“热爱每一个孩子”。而今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力,让师爱成为引领孩子成长的明灯,我们则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相似文献   

4.
一群孩子站在水池边洗手,他们非常兴奋,咯咯地笑着。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一些最贫困的地区,这种看上去像是在做游戏的培训对于预防疾病却是极其重要的。经过几次培训后,公共卫生专家暮比那·阿格博特瓦拉博士说:“妈妈们告诉我们,他们的孩子每天都坚持在家里洗很多次手。”不仅仅是自己洗,“他们也会让他们的兄弟姐妹经常洗手。”  相似文献   

5.
李卯 《中国研究生》2009,(10):62-63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话深刻地揭示了大学的第一要义在于研究学术。大学无疑就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象牙塔,我们眼中的大学教授也往往被赋予了远离尘嚣的内涵,他们与世无争,他们固守于自己的学术阵地,他们守望着心中的学术明灯。  相似文献   

6.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学困生”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困扰着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棘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就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班主任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相似文献   

7.
大小型集会上,主席台上活跃着伶俐的小主持人,台上台下的人都认可:这肯定是好孩子!一个孩子得了什么奖,或被授予什么光荣称号,他的父母总能听到充满羡慕的赞誉:“您的孩子真好!”考试考差了的孩子面对爸爸妈妈的质问“人家××怎么就考得那么好”时,回答起来也理直气壮:“人家××是好学生!”这样的“好孩子”就在我们身边,可我们真的了解他们吗?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我听到他们在说———做“好孩子”真累!小朝9岁时,曾因多项小发明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很高的…  相似文献   

8.
中等生     
本期的“童心童眼”是一组孩子们写的小文章。透过内容,我们会发现,我们在教育着孩子,而孩子也在观察着成人。对我们的管教,他们有时并不服气,而且有一定的道理。他们对世界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有时比成年人还要深刻。看看他们的文章,我们会有所得。——责任编辑/张纯颖  相似文献   

9.
仰视孩子     
“顽皮”“无知”“贪玩”“不听话”……不知有多少词汇在描述着人之初的孩子。成人总觉得孩子需要无微不致的关心、教诲,去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成人是理智的,有经验的,而孩子永远是教会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地理解孩子,透视他们,你会发现自己错了。八年前从职业中学调回县城教幼儿园,别人也曾告诉我,孩子懂什么,还不好教。我也自以为大材小用,可一次在课堂上孩子们促使我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像什么?成人能有几个答案?可孩子们给了我不小的惊奇:像小草;象大山;像唐僧的帽子…  相似文献   

10.
关耳 《教育艺术》2004,(10):42-43
记得文学大师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无限丰富而又美好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开发,等待着我们去点燃他们创造世界的希望之灯。  相似文献   

11.
《辽宁教育》2007,(11):F0002-F0002
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着这一群孩子,他们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但他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渴望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分享明媚的阳光。普兰店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的老师们说:“虽然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但我们会让他们一样拥有彩色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曾经读过这么一篇文章,说是一个老师问她的学生:“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回答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功利地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令人失望。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明眼人在黑暗中会…  相似文献   

13.
机会     
评说 文章真实地记叙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国家给农村的孩子发放生活补助和书本费.给贫穷的学生点燃了照亮前程的明灯。正如文章开头描写的那样,“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整个校园”,“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在往日死气沉沉的校园里绽放了”。愿这些笑脸永远绽放,愿贫穷的孩子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小学生》2010,(12):24-25
现在老师们都在使用鼓励教育,多说孩子们的优点,多对他们说:“你真好,你真棒!……”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称赞孩子,老话也说:“疼孩子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这是怕造成孩子自满和骄傲的心理,当然,如果我们不是衷心称赞孩子,只是胡乱称赞一番,那么就确实有宠坏的可能。我们在日常生活该怎样鼓励他们呢?下面是我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孔子说:“孝悌者,为人之本也。”孝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卢梭在《爱弥儿》有这样一句令人警示的话:“由于她们使孩子沉浸在温柔、舒适的生活里,所以实际是在给他们准备苦难。”的确,时下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太多的锻炼机会,也失去了付出的机会;使他们只知道“得到”,却不知道“奉献”;只会接受长辈们的关怀,却不知道自己去关心长辈;所以我们觉得从小对孩子进行“孝心”培养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网络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迷恋于网络游戏的小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因沉溺网络游戏而耽误了学业,更有甚者因“上瘾”而不能自拔,网络游戏一时间成了“洪水猛兽”,伤害着无数的孩子。最近,我们做了一项相关调查发现,对网络依赖程度较强乃至“上瘾”者中95%是学习成绩中下的孩子。同时我们也做了访谈,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最具有发言权,我之所以迷恋网络游戏,就是因为在学校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找不到成就感,学习不好,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一点儿人生价值。”这代表了一部分孩子的心声,由此看出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迷恋网络有一定相关。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在学校找到自尊与自信,对他们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摆脱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17.
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很好,在老师眼里也是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可是一回到家,他们就大变样了,成了父母眼中“不听话的孩子”。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通过对比中美孩子的不同发现,中国孩子在考场上是能人高手,但做实验、做课题的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都不高;而美国孩子,别看他们在考场上并不利索,但做起实验和课题来,主意大着呢。美国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也很强。为什么美国孩子“低分高能”?我们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问题的反证? 美国孩子“低分”的一  相似文献   

19.
美国道尔顿中学被称为“天才的摇篮,哈佛的熔炉”,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孩子的初期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孩子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兴趣中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和推动力,能使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追求不已。系统论也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  相似文献   

20.
《辅导员》2004,(6)
俗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活泼可爱的孩子也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就如一本书,渴求着老师的欣赏,期待着老师的研读与认可;他们又如一片等待播种的土地,企盼着老师均匀播种。中队辅导员是离孩子最近的老师,我们要做的是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关注他们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