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榕清 《今日教育》2004,(10):25-26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在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付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常常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2.
黄芳 《教师》2011,(34):94-94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五年级学习牛津英语5A时,有一些不适应。确实,5A中的课文模式与4B的课文模式不同了,内容多了,知识多了,还有一点就是语法难了。在5A中,分别出现了There be 句型、情态动词、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时等语法知识。但是这些语法知识如何讲才能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呢?对此,我作了如下思考、探究: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进行交流,是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0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的是教,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被动的学。这样忽略了读,也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而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我常想:为什么学生对动画片乐此不疲,对看语文教材就感到厌烦呢?是语文教材不好吗?不,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内容新颖,知识丰富,思想崇高。学生厌烦的主要原因是把它当做了“教材”,似乎学语文就是按教材学。照教材教,“教材”没有成为引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例子,却成了束缚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绳索。针对这种情况,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传授他们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按所教的方法自己广泛探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我将这些方法归纳为读书“四部曲”。  相似文献   

4.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各个方面都少不了化学知识,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化学知识的教学关系到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好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把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因此,高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意义重大。本文对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谭翠翠 《学周刊C版》2011,(8):151-151
许多教师认为数学课不如其他课活泼,总觉得数学课枯燥。其实上好数学课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及家长的期望。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挑起我们农村孩子热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寻找答案。要想学生的学习兴趣升温,就必须要求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以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以达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乐学”的快车上,乐此不疲地去探寻知识的宝藏。以下是我在农村小学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游戏对数学课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学生学习很累,如何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如何才能做到"轻负高质",使学生既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这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师要达到的目标。如何才能"轻负高质"呢?那么必须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关键就在于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有了"想知道"的念头,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开始实施,带给我们的是挑战与希望,站在一线的教师由学习与树立新课程理念变为其实践者,有欣喜,有困惑,有期盼,有失落,更有新课程实施中的许多思考。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初启蒙阶段,学校带给他们的是全新的课堂生活,他们的发展便由此开始。那么,在新课程中,究竟给学生带来的是什么呢?进入新课程已一个多月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不是发生了新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给学生的发展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怎样的地理教学是符合新课改革发展,同时对高考又是最有效的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与探索,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地摸索与总结。现在的高考灵活多样。针对这一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了几点教学实践。一、教材知识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自己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索相关信息并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决问题的设想。"怎样才能引导和启发  相似文献   

9.
现今,《新课程语文标准》确立“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人”的思想,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趣和他们的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创意表达。应该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偏颇。即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化;课后知识掌握的生硬化,学生学后感到非常茫然。这就偏离了我们新课程教学的轨道。在过去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可是现在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忽视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作用。认为在教学中只要做到学生动就可以了,这其实是一种空泛的、低级的教学方式。现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颇受人们的推崇,不管任何课,任何情况下都采用它,看似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都参与了,孰不知有些问题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应该说是个性的东西而非共性的东西。可硬让学生一起讨论,这是不合理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双主体”的作用,何谓双主体呢?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是主体。就是在教学的完整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替成为整个过程的共同体。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心理成长阶段,求知阶段,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都不强,知识结构也不完善。完全放手、放任自流的学习方法,是不会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技能的。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一误区呢?我认为从下几方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李来生,杨青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着意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呢?我认为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看书到会看书,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在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1、教会...  相似文献   

11.
甘冬 《广西教育》2012,(18):11-12
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再希望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和填鸭式的授课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语文教师怎样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快乐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从而获得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2.
麻卫红 《学周刊C版》2014,(3):101-101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我已有五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历,对于小学每个年级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有所接触,所以对学生的普遍情况比较了解。五年虽不是很长,但也不短,通过这五年的切身体会,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感触颇多。词汇的学习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基础打不好,那所有的句型、语法等都将是空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学单词都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的,结果,记忆单词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得开心吗?他们记忆的过程轻松吗?他们能活学活用吗?是不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抵触和厌学情绪?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思考过这个问题吗?作为他们学习中的引导者,我们是不是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的词汇学习之路走得更加平坦一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心的掌握词汇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3.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这样的内容也有利于他们自主地从事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4.
一、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中接触面越来越广,加上家庭教育的重视,他们对书本上涉及到的一些数学知识的了解不再是零.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并用好学生的这些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如"年月日"知识的学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就不必再讲.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我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把知识寓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在数学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重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索、思考、合作交流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已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但也有很多老师困惑:为什么我同样也搞了数学生活化,怎么就不行呢?  相似文献   

16.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生怕动脑筋,什么事都坐享其成,这可能是学生生活条件过于优越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尝试着让中高年级学生写学后感,让学生学会思考。“今天把知识教给学生,明天他们可以通过考试;教给他们怎样思考和学习,他们就能获得一生的成功。”(选自《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一开始,我笼统布置学生每天晚上必须写一天的学习感受。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被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己获取知识。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学应是教学生学。”即教会学生学习。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开发他们的潜能,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呢?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培养兴趣是前提要让学生…  相似文献   

18.
我在思考: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教知识,这在我们很多老师的答案中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在学校的多数时间是用于获取知识,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知识传授来开展,知识传授成功与否的一个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我们就围绕知识传授、考试成绩展开教学.我也曾经为此而沾沾自喜,在一次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教的56名学生有40名学生得了满分.然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是成功的吗?这样的教学内容够了吗?一次调研测试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黑板前.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这些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急躁地打断.还是给他们一点儿思考的时间?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急于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这样.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又得到什么了呢?为什么不给学生多一点儿动脑思考的时间呢?  相似文献   

20.
王燕 《陕西教育》2007,(9):44-45
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来看,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其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素质中更多的潜能都释放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我们的教学究竟是把现成的结论通过讲解的方式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记取呢?还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从已知的材料中概括出应有的原理、原则、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聪明才智呢?这是我一直思考和努力研究实践的问题。在高中化学人教版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这节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践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观点,在此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设想作以反思。[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