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这首诗以感情真挚深厚,意境空阔优美,语言平中见奇著称。 前两句叙述老朋友辞别了西方的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春三月东下扬州。第.二句的情感是欢愉的,似乎没有离愁别恨的感觉。其实这样写,正是为了反衬后面的愁情。 后两句是写诗人眼中所见:他在黄鹤楼头,呆呆地目送孤帆远去,一直消失在碧空尽头。这时,似乎什么都消失了,唯见滚滚波涛向天际流去。“孤帆”既是写实,又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一人寂寞远离的无限同清。全诗到第三句似乎意思说尽了,为什么又要写在唯见长…  相似文献   

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里。之广陵:之,往,去。广陵,今扬州市。故人:指老朋友。西辞:黄鹤楼在西,广陵在东;由  相似文献   

3.
时间:春天地点:黄鹤楼边人物:李白孟浩然船夫乐队若干人布景:早晨,一只船停泊在江边,滚滚的长江流向天边。(李白和孟浩然向长江边走来,他们步子沉重、缓慢)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似文献   

5.
罗娟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韵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阳春三月,碧空如洗,阳光灿烂。诗人李白在“新大兴”闲逛,忽然手机响了,原来是好友杜甫:“老李,我是老杜。今天是我六十岁的生日,我请你到四星级酒店‘威斯特’吃饭。我和几个朋友正等着你呢,快来。”李白高兴极了,拿起手机拨通160给杜甫点了一首《生日快乐》。这时李白的呼机响了,是孟浩然发出的信息。李白想:难道孟兄也要请我吃饭?他好奇地看了下面的文字:我要坐“豪华7号”顺流到扬州去,请速速来黄鹤楼。这下李白急了,坐上小轿车飞快地来到黄鹤楼,早把杜甫的生日忘得一干二净。李白一下车就看见孟浩然在船上向他招手…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起学生对祖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孟、浩、陵、辞、唯5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送别》,之后问: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了什么? 2.师: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课件出示古诗(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第623期刊登了王达津先生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解》一文。作者根据陆游《入蜀记》卷五:八月“二十八日同章冠之秀才甫登石镜亭访黄鹤楼故址,……今楼已废,旧址亦不复存……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王先生读作“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似可商榷),非江行久不能知也。”认为这首诗“全写浩然所见,他的用意不但  相似文献   

1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是历代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而超越历代送别作品之处,在于对视角范围的集中描写,并由此而表达出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其深厚情谊的内在相通因素有相貌脱俗、侠肝义胆、政治理想、淡泊金钱四点。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往往容易受某种思维定式或一些权威结论的影响。打破常规、摆脱各种条框束缚而进行的独创性思维显得尤为可贵,在这方面,儿童要优于成人。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质疑的环节。有学生对书中的注释产生了疑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中的“烟花”为什么指“艳丽的春天”呢?是不是书上印错了?话音一  相似文献   

13.
我坐在桌前,书房的灯光使得整个房间在深夜中显得异常明亮。电脑屏幕上是我准备参加区里的赛课而设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经过前两次的设计和磨课,我的教案正在变得渐渐成熟,但我的内心深处却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古诗教学本来就是我的弱项,当初在报名参赛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课文曾大伤脑筋。貌似什么文体都可以选,但从独特性上来说,还是古诗较好。于是,基于"锻炼自己、学习探索"的目的,我们就将人教版  相似文献   

14.
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解读分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刚出四川不久,漫游吴、越等地后定居湖北安陆时所写。此时的李白激情澎湃,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诗人是在黄鹤楼与老朋友孟浩然挥手告别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今扬州)的西面,两地相距数百里,在黄鹤楼  相似文献   

16.
郑百苗 《江西教育》2002,(18):30-30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片段为: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两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师:“天际”呢?生:天边。师:那么这两句诗该怎么理解?生:孤单单的一只船远去了,帆影在晴朗的天空尽头消失了,只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生:当时,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船渐渐地远去了,帆影消失在碧水蓝天相连的地方,“我”望不见老朋友了,…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既可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一、读懂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案例:师: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10个字5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学生自由练读后,教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相似文献   

18.
19.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