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苗族"飞歌"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时期苗族人民的生活点滴,是研究苗族历史的活化石。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对苗族"飞歌"的传承与发展是音乐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苗族"飞歌"的发展和演唱特点入手,挖掘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苗族飞歌独具魅力、充满个性,传达着苗族人民的真实情感,记录着苗族人的点滴生活,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民歌之一,是苗族一种古老而悠扬的歌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如今,苗族飞歌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值得民族音乐工作者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苗族飞歌演唱形式多样、独具特色,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因此,本文对苗族飞歌的文化背景、形式特点与艺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根据同名口笛独奏曲改编而成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作曲家保留了原曲中苗族飞歌的音乐语言,同时吸收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结合小提琴的抒情特性进行创作。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了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如何让学生感受苗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点,在多种艺术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民歌探析——以“飞歌”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黔东南苗族民歌以其聚居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飞歌”是黔东南苗族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飞歌”在苗族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与结构特点,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音域宽广。  相似文献   

5.
苗族飞歌<毛主席来到了>广为流传,全曲乐句属于非常规结构,其"黄金分割"却十分明显,形成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从歌曲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古歌、酒歌、情歌、飞歌、礼俗歌、劳动歌曲等。苗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苗族飞歌《毛主席来到了》广为流传,全曲乐句属于非常规结构,其“黄金分割”却十分明显,形成一波三折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是语言学中不可缺少的分支。在汉语上广泛运用,在苗族神话故事、酒歌、飞歌、情歌以及苗族理词等语言环境中也普遍使用,说话或苗族的对歌时,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会使你的语言鲜明生动,哲理深邃,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9.
我们地处美丽的黔东南,这里有闻名遐迩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它源远流长、品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地方色彩浓郁,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一块瑰宝。在音乐教学中,我大胆把黔东南民族音乐特别是苗族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经过几年的探索,事实证明学生对我们黔东南的苗族音乐不仅能够接受,而且大多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飞歌》是一首具有苗家族风情的现代室内乐音乐作品。四度跳进、三度和半音进行是作品中三个重要的特定音程。在音乐的流动过程中,这些音程亦是控制各个环节的有效手段。这与苗族飞歌的音调给作曲家带来创作的灵感不无关系。作曲家用西洋弦乐去歌唱民族音调时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和声织体、力度节奏、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变化与对比,都形成了作曲家自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是著名作曲家陈刚先生,以口笛独奏曲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即融入了西方经典乐器,又融入了苗族特色飞歌曲调,将《苗岭的早晨》中的内容经典演绎出来,直观的展现出苗族人民和乐融融的幸福生活画卷,此歌曲尤其极具特色,因此受到广大小提琴演奏家以及人民的欢迎。本文对歌曲《苗岭的早晨》文本进行分析,并对歌曲的原型以及流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苗侗音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一直以来有无数音乐家孜孜不倦的去挖掘探索,其中侗族大歌无论是它的艺术价值还是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均达到了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要求、条件和标准,而苗族民歌丝毫不逊于色,除大家所熟知的飞歌以外,还有很多大家还不太熟悉的哭歌、丧歌、反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而每个曲调都不相同,苗族侗族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自不同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也渗入到了很多当代的音乐作品中。  相似文献   

13.
苗族古歌中流传有大量的"年历歌"、"年节歌"等关于时间、历法的古歌,但这些古歌并非只是记载了苗族的时间和季节,而是将他们的社会网络与过节顺序联系在一起。苗族过节的日期往往是按宗族、姻亲网络分批过节的,这不同汉人社会;苗族的分批过节在于其时间与社会构成逻辑的统一,苗族的社会网络及其组织逻辑决定了苗族的时间观和历法体系,而不是相反。不同地域的苗族因社会组成的基础不同,其节日安排也有区别,如在重视婚姻圈的清水江流域,其节日安排顺序一般以姻亲网络和亲属关系的秩序进行安排;而以宗族为标识的黔中苗族往往根据血缘家族安排节日顺序。苗族的"抢季节"古歌以议榔的形式安排各村寨过节的秩序,体现了苗族"时间"、"历法"与"社会网络"的紧密结合,即以时间历法体制来展示和表现苗族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4.
苗族服饰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淳美斑斓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记录了苗族历史发展,被称为是苗族"史书"。苗族服饰能获此美誉,是与其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密不可分的。以凤凰县山江镇黄茅坪村苗族服饰为例,对苗族服饰工艺传承方式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湘西苗族把人类生命的终结分为"死好"和"死丑"两类。湘西苗族这种死亡观念是在其特定的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产生的,体现了苗族追求生命的完美终结,与过去苗族阶级分化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这种习俗对于苗族社会里的养老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的传播是近代史上贵州苗族与西方文化入侵最直接的遭遇,其影响甚至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除了西方势力的外力冲击影响外,我国封建王朝的没落腐朽和"夷夏之防"政策的走向极端以及苗族自身文化的"无根"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是决定苗族族群"皈依"和宗教变革的时代背景原因;来自国内、国外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以及苗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共同推动了苗族近代历史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威宁石门坎苗族教育"实系首屈一指",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石门坎因此而被国外基督教报纸誉为"海外天国"。很明显,当时教会在此创办学校、兴办教育,主观上带有明显的文化侵略、同化动机,但在客观事实上却发展了这一地区的苗族教育,并使之成为苗族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民族教育之先河。反思总结这个时期石门坎苗族教育,对我们今天发展苗族教育及其他少数民族教育,具有其正反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以"驱鬼治病"为核心的巫医文化。巫医从病者的魂身、肉身两方面进行治疗,以草药做为巫具,给苗族传统科学的治疗方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苗族这种"巫医不分,神药两解"的文化形态流传至今,随着知识的增长科学的进步,一部分人对苗族的这种传统医疗产生了怀疑,否定其医学价值,殊不知苗族巫医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且巫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苗族传统服饰的色彩语言为出发点,首先从"自由随意"、"对比强烈"、"巧妙调和"三个方面阐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因素;最后从"五色观"与"天人合一"两个方面重点论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向世人展示苗族传统服饰绚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