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亮 《小读者》2013,(10):35-35
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是各讲各的,绝不相干,而且相差越远越好,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以此产生奇谲难料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无情对”盛行于明清,大多都是信手拈来,偶然得之,出其不意,却又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趣谈无情对     
无情对是一种特殊的对联。一般的对联上下联字面要相对,内容要相关。无情对字面也要求相对,内容却全不相关。无情对上下联的相对,也有特点,就是必须对某些字进行别解,才对得工稳,无情对上下联的内容是越不相关越好。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一种对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对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无穷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对联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别致的小花叫“无情对”,其特点是只考虑上下联的平仄和字面相对,并不考虑整句意义上的成双结对。下面两副都是学生写给老师的“无情对”,却又充满着感情,真所谓“道是无情却有情”。一副是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写给他的私塾先生的。据说纪晓岚小时候喜欢养鸟,读私塾时还在后院砖墙里养了一只家雀,谁知被私塾先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是各讲各的,绝不相干,而且相差越远越好,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以此使人产生奇谲难料的妙趣,这就是所谓的"无情对"。"无情对"盛行于明清,大多都是信手拈来,偶然得之,出其不意,却又回味无穷。明成祖朱棣曾对心腹大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叫‘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然你说容易,就请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  相似文献   

6.
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而“无情对”的特点却是只讲究上下联词字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相差越远越好,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乐趣。下面是几则关于“无情对”的趣事。解放前,上海一家报纸悬高奖出联“五月黄梅天”征对。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征。结果出人意料,金榜获奖的对句竟是酒名“三  相似文献   

7.
对联有正对、反对、串对等形式,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而“无情对”的特点却是只讲究上下联词字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相差越远越好,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乐趣。下面是几则关于“无情对”的趣事.解放前,上海一家报纸悬高奖出联“五月黄梅天”征对。联坛妙手各逞文思,纷纷应征。结果出人意料,金榜获奖的对句竟是酒名“三星白兰地”。原来这是酒厂别出心裁地为自己做广告。“三星”对“五月”,“白兰地”对“黄梅天”,字字工  相似文献   

8.
无情对     
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对联中较为别致的一类。它在形式上具备对联的所有要求,但上下联的内容必须互不关联,出人意料。无情对是晚清士大夫阶层中盛行的一种文字游戏,相传为张之洞所创。进士及第、待职翰林院的张之洞在闲暇时常与三五好友在陶然亭作文赋诗,评论时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挖掘出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从2005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春联”入手,把春节晚会引入语文课堂。一、寻寻觅觅配春联出示“春晚”上出现过的20来副春联,上下联均已被打乱,让学生找出配对的上下联。学生在寻寻觅觅中体会到了对联的主要特点: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配好对的春联还要确定上下联,这是个难点。我趁机告诉学生: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是平声。找到配对的对联的学生再一起讨论确定上下联,然后模仿“春晚”上全国各地电视台主持人两两配对,展示春联。学生配好的对联有:…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初一的早上,大家看到的春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王羲之仅在联尾续上“今日至”“昨夜行”,联意即由原来的晦气变成…  相似文献   

11.
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副对联上。这副对联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一位老师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对仗不工整,上联运用了顶针,下联没有用。另一位老师说,改一下就行了,下联改成“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马上又有老师说,还是不行,这样改过上下联虽然顶针相对,但上联的“大肚”是偏正结构,下联的“开口”是动宾结构,又不相对了。  相似文献   

12.
对联小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联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相似文献   

13.
趣话无情对     
无情对要求上下联内容一定要无关,离得越远越好。它只求字面上的对仗,准确的说只讲究一种对仗技巧,但难得的是在上下联力求对仗工整的同时,还要做到两联间意义不能相关。在无情对中,上下联意思差别越大,则越有趣。  相似文献   

14.
<正>基于某种需要,将某副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使联意发生变化,营造新的意境,组成新的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用加减法制作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这种对联多含诙谐、戏谑、讽刺意味。1. 加字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珍爱墨宝之人揭走,最后只得撰一联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对联的特点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句组成的对偶句,上句叫上联(也叫出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句),上下联的特点为:1.字数相等。上下联可长可短,但两联的字数必须一字不差。2.词性相同。上下联要词性相同,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作为实词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3.结构相对。上下联的结构要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这样可使形式匀称严整。例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198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征联一等奖)4.平仄相合。“平”即平声(阴平、阳平),“仄”即上、去、入三声的统称,如今入声已经从普通…  相似文献   

16.
上下联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细读起来,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巧妙,这种对联,就叫做无情对。清咸丰、同治年间名将陈海鹏解甲归田,于新河养鸭。客人来访,他以鸭招待。于是有好事者为之题联:欲吃新河鸭;须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本中时常有对联,学习掌握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对联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国独特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渊源是桃符。五代除夕题联已成习,宋代沿袭明朱元障一道圣旨,拳联遍布金陵取代“题桃符”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两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艺术形式。可按形成、内容及用途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18.
“对联”亦称“楹联”(楹,yng,厅堂的前柱,对联悬挂于上,故称)。俗称“对子”。“对联”由两句对应的语句组成。上句称“上联”,下旬称“下联”。上下联语义相关,字数相等,句式相同,而字音则平仄相对。“对联”语义完整,以对称、凝练和韵律取胜,充分表现汉字“音、形、义”兼具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  相似文献   

19.
五、续写题:在原对联的上下联之后再续写若干字,使对联仍成一个完整意思,并且语言通顺,合乎对联要求。例如: ①明期有一权臣,深得里上器重,曹在门上写了一刹对联“君 忍深似海;臣节重于山”,以表白心迹。后降清,有人在其上下联 末尾各续一字,承认“君恩”,否定“臣节”,续写的二字是: ()、() ②明学者、丈学家解绪,自幼聪撅。五岁那年,他来到尚书门 前,见竹一片,丢茂,后见书备书颇多,诗兴起,乃作对曰:“家 藏书万卷;门对竹千株.”尚书见之,甚喜,欲试之,于是命人砍 去竹子。后来解见之,又续对曰:“家藏书万卷();门对竹千株 ().”尚书更悦,欲…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对联游戏,下联对句与上联出句在字词方面对仗工整,但内容却完全不相洽,必须另作解释,才能悟出它的双关含义,人们称之"无情对"。宋朝龚明之的《中吴纪闻》记载了这么回事:有位塾(shu)师叶先生出上联"鸡冠花未放",有人趣对"狗尾草先生"。用"狗尾草"来对"鸡冠花"。十分工整;以"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