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报业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数目庞大的地市级晚报何去何从成为新闻界关注的话题。众所周知,地市级晚报相对于省级报纸、全国性报纸来说,存在诸多的劣势,但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报纸,却也有着不容抹杀的优势。这就是在本土新闻资源和本土文化的挖掘、建设上的天然贴近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2.
陈泳 《新闻采编》2005,(3):36-37
由于人力、财力、精力以及经营范围的种种限制,一些媒体特别是地市晚报很难把采访报道的力量向本地之外延伸,以致一些好的策划思想只能局限于在本地范围内操作或干脆束之高阁。而与此同时,许多大报乃至报业集团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常常“大兵压境”,到这些地市级城市来抓新闻,派驻记者站,动辄就组织十几个版的“地市专版”,给地市晚报的经营造成明显威胁。地市晚报不仅对外地新闻“鞭长莫及”,甚至连“守土一方”搞好本地的新闻报道也成了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市级晚报是都市类报纸,属纳入市场经济轨道的“市场报”,办报在保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必须追求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效益,报纸办得再好,也没有办下去的可能。随着报业经营市场化的深入,报业竞争正不断从中心城市向地市级城市大面积转移、延伸和扩散、地市级晚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地市级晚报如何经营?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报业的快速发展,地市晚报在省级晚报、都市报、行业报的挤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日子越过越艰难。为此,笔者所在的地市级晚报《天中晚报》及时调整办报思路,于2006年1月创办了一份以新闻文摘为主打内容的、精致的、雅俗共赏的、男女都爱读的文摘类周刊——《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创刊伊始,《天中晚报·天下文摘》就积极实施文摘类周刊“新闻化”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报业市场化的历程已逾十年。晚报作为社会生活类综合性报纸,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辉煌后,目前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新考验。作为地市级晚报,我们面临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在区域性报纸的压力下,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另辟蹊径创新模式?如何实现可持续式的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晚报同仁面前不容回避的命题。在本期“姑苏晚报杯”征文里刊登的一组文章,对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扬州晚报》、《宜春晚报》和《莆田晚报》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大家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特色是地市级晚报文化版的生命线。如何体现特色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地域性文化新闻的报道 地市级晚报由于财力、人力资源方面与大报有一定的差距,在参与全国性重大文化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往往不占优势。因此,作为一张地方晚报,最重要的报道点还是当地的文化新闻。 根据新闻贴近性原则,受众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是对自己有直接影响的新闻事件。报纸所在的这座城市里发生的文化事件是读者最为关注的,也是从其他报纸上很难了解到的。因而,从整个版面安排来看,当地的文化新闻事件一般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当前,全国报刊林林总总,报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地市级晚报,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赢得市民的喜爱,力求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本文试图就市民喜爱的晚报的定位、标准和要素作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地市级晚报如何做好经济新闻,为普通市民提供一份既好看又有用的经济“新闻大餐”呢?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笔者认为非经济视角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晚报是进入市场、主要靠渎者自费订阅的报纸。领导希望报纸能更好地指导工作,读者希望报纸可读性更强、信息量更大,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市领导和市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只有读者爱看,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决定宣传得更好。因此,办好晚报,要努力寻找领导和普通读者都满意的结合点。一家地市级晚报,应该努力争取让市领导和市民都满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几年来,《唐山晚报》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群众对文化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作为反映生活,传递信息,崇尚文明的晚报,肩负的任务更大。如何使晚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晚报特色?笔者认为,研究、注重“市民文化”是办好晚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新闻界》2000,(3):37-37
报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竞争的方式之一就是晚报类的报纸越来越多。现在的晚报已和过去的晚报有了本质区别 ,它不仅保留了传统晚报“内容丰富”可供消遣的特点 ,更突出了“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社会”的重大主题 ,融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现在不少省级党报都办起了晚报类的子报 ,地市级党报也在发挥喉舌作用的同时 ,力求办出晚报特点、晚报风格 ,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一、软化文章 ,增强可读性要办好一张“晚报风格”的党委机关报 ,在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要对硬文章进行技术上的“软”处理 ,使文章更有…  相似文献   

12.
如今的晚报(包括地市级在内的晚报),已基本上是按照新闻规律来办的一类报纸。卸下“摆事实讲道理”的狭隘宣传功能,它逐渐扎入市场经济的猛浪,通过传播信息、加强服务、丰富娱乐等手段,拉近了与广大读者间的距离。近两年来,包括《湖州晚报》在内,面对周边大中城市都市报纸的纷纷抢滩,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许多地市级晚报都增加了本地新闻的容量,强化“贴近性”,以彰显它的“本土特色”与直接影响力。他们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就是“近些近些再近些”。什么叫贴近性?如何贴近?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感受,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张林 《传媒观察》2008,(1):35-36
目前,地市级晚报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既面临省级或者省会城市晚报、都市报的大兵压境,又面临本地各种媒体的相互竞争。以《淮海晚报》为例,《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报纸在淮安掀起从发行到广告、新闻的全面竞争,他们在人力、财力方面具有地市级报纸无可比拟的优势;本地的《淮安日报》是市委机关报,电视、网络又具有传播手段上的优势。怎么办?笔者认为只有一条路:  相似文献   

14.
赵坤  于财友 《新闻传播》2006,(11):52-52
我省的地市级晚报大都诞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非省会城市的几家晚报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报业“大腕”的“强势入侵”。又加上电视媒体的锐气不减,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持续扩张,来自于异质媒体的挤压使得地市级晚报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甚至已到了生死关头。如何应对挑战,绝处逢生?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充分发挥晚报的优势,让差异化新闻成为晚报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社区新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模式,是媒体发展由“大众传播”走向“分众传播”的产物。南湖晚报于2009年开设“社区版”,每天以两个整版的篇幅报道社区新闻。2010年,开设了报中报“社区报”,分为社区·关注、社区·市井、社区·互动、社区·网事等版面,每天出版,在地市级晚报中率先推出了“社区报”的概念。“社区报”以特定的定位、鲜明的特仁.、创新的思维.得到了市民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市报人》编辑部来电约稿,让我们谈谈地市级晚报办报和经营的双赢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原因是:第一,目前大部分地市级晚报已经成为本报社发行量最大,广告收益最高的媒体;第二,往往“新闻事故”最多的也是出自晚报。因此办报经营如何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报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8]602号文件正式批准<铁岭晚报>更名为<辽沈晚报·铁岭版>.达足新闻出版总署首次批准一家地市级晚报都巾报纳入到省级晚报都市报报系,也是全国第一家省级晚报都市报与地市级晚报都市报跨区域进行资源整合,严格依照新闻出版法规关于报纸出版地方版的规定,合作出版和经营地方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8.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为在省级都市报和广播电视网络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地市级晚报,要在事业上有大的发展,必须在办报理念、采编手段、报业经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而加速提升地市报人的整体素质,营造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报业人才队伍,则是最为紧迫的任务。而现在大多数地市晚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晚报事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过去,地市级党委机关报往往容易津津乐道于自 己这样的优势:与中央、省级大报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特色和与本地受众的接近性,在本地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如今,大报纷纷改革,加大报道地方新闻,都市报长驱直入,地市级晚报、电视报以新鲜灵活的面孔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广播、电视也在内容与形式上花样翻新,特别是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朋友”,如今,因特网已作为第四媒体叩击世纪之门,地市党委机关报过去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在新闻竞争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地市报要生存与发展,没有一支充满活力的编辑、记者队伍是不…  相似文献   

20.
地市级晚报作为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在当前日益激烈的报纸行业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显得愈发困难。如何根据地市级晚报发展的特点和遇到的困难,制订和实施更为有效的发展策略,是所有地市级晚报从业者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结合《南充晚报》的实际状况,对当前地市级晚报在应对市场竞争和谋求更大发展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并给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希望借助本文的浅薄论述,能够为地市级晚报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