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之重要性与证人不出庭之现实间矛盾突出,证人、鉴定人出庭率始终徘徊不前,这不仅背离了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的基本要求,更严重掣肘当前庭审实质化改革目标之实现。为此,文章拟结合庭审实质化改革的现实背景,在分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立法、司法、观念等综合成因的基础上,指出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路径与具体对策,即确立实行"相对的""不完全的"直接言词原则,在明确"关键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情形的前提下,确立书面证言使用的限制性规则,明确那些应当出庭作证而未出庭的证人证言的程序性后果,从而建立起一套以制度化、常规化出庭作证为主,例外明确化书面证言为辅的混合式人证调查程序。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证人有作证的义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然而,诸多原因使证人及证人证言在刑事诉讼中缺乏规范性、法律性,导致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率非常低。本拟就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与原因,以及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制度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 ,常常出现证人拒证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证人出庭作证缺乏强制措施支撑 ;立法上关于由谁负责证人到庭规定不明 ;中国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证人出庭作证缺乏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作伪证的现象比比皆是,已严重降低了证人证言这一证据形式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从现行立法的缺陷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对世界上有关国家和地区矗人作证制度的比较,来探讨现有法律框架体系中如何完善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有关规定,可以为“拯救”证人证言这一不可或缺的证据形式做出一定努力。  相似文献   

5.
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民和单位应尽的义务,但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却很少,妨碍司法公正,妨碍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重要证据,是司法实践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证据。它对于司法机关查明案情,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这一规定,有几层含义:第一,法律明确规定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法律义务。第二,…  相似文献   

6.
由于立法和司法上的原因,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证人不愿或拒绝出庭作证等现象十分普遍,为推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深入,就必须在分析我国刑事证人制度存在的缺陷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完善的对策,如改革证人作证制度,建立证人拒证制度,完善证人保护制度,建立证人经济补偿制度,建立证人宣誓制度,建立证人社会服务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刘红平 《天中学刊》2002,17(1):21-24
目前,我国民事诉讼证人“不愿”、“不敢”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证人出庭作证难已成为困扰我国立法和司法的一大顽症,严重地妨碍了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及其效果,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法律只规定了证人出庭作证是公民的法定义务,但对证人出庭作证的权利保障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另外,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保障证人权利的意识不强也是其中重要原因。因此,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就必须在法律上规定严密的证人权利保障关系,对证人出庭作证的经济求偿权、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保护等问题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刑事诉讼证人不出庭作证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为此,在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条件下书面证言的存在是解决中国目前证人不出庭作证现状的一种理智选择。  相似文献   

9.
证人证言是一项重要的证据。而我国法律对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还不规范,也不够完善,甚至有些还是相互矛盾,而且对证人无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没有相应的制裁措施。因此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便,不利于法律公平公正的实现,因此,建立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非常必要,该制度包括以下内容,证人出庭作证是证人的法定义务;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及证人出庭作证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
梁静 《红领巾》2004,(3):100-102,123
从证人证言的内容上看,证人证言包括证人在法庭上对审判人员就案件的有关情况所作的口头陈述,证人提供证言原则上要出庭.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有明确的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刑事证人出庭率极低,证人拒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证人拒绝出庭作证有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现行法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缺陷有四:其一,程序法的规定过于原则,没有规定具体的保障措施;其二,保护制度的保护对象范围狭窄;其三,规定侧重于事后救济,预防功能差;其四,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有关规定本身的适用具有局限性.针对这种现状,要完善证人的人身保护制度:其一,证人的保护对象应足够宽泛;其二,要健全证人保障制度;其三,要处理好证人保护和律师取证权的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人保障制度较以往有较大进步,但在保障主体、保障范围、保障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保障主体的构建不宜采用按诉讼阶段隔离式的保护方式;保障范围需针对对象范围、案件范围和客体范围三个方面完善;而保障方式则应从对证人人身和住宅采取什么样的专门保护措施,“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的具体内容,以及证人保护与被告人质证权的协调这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证现象广泛存在,以及证人作伪证、证言内容失实等问题频繁发生。这些问题的形式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提出完善我国证人制度的若干构想,包括完善我国诉讼中证人资格问题、明确证人出庭范围、有效的证人出庭作证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国的证据立法和实践中,证人证言均被认为是强有力的证据种类。以细致缜密而著称的英国证人制度设计中,针对儿童证人资格、证言证明力、儿童证人的特殊保护问题均有较详尽的规定。我国应充分借鉴现代证据法学的通行规则,即儿童具备实质性证人条件,亦即取得证人资格;同时在庭审前服务、庭审技术屏障、庭外保护方面统筹设计,建立和完善我国儿童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14.
证人的主要义务是出庭作证和如实陈述,本拟就证人的范围,证人资格,证人的义务进行探讨,重点分析证人不出庭的成因及对策,并对我国诉讼立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以求对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证人不作证严重地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而完备的证人保护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证人履行作证义务。文章探讨了我国证人保护的理论依据,分析了证人保护立法存在的缺陷,从成立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扩大证人保护的预防对象、增加证人保护的对象范围、扩大证人保护内容、强化证人保护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证人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亭诉讼证据中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其可靠性与真实性是由证人来保证的。证人的主体适格是保证证人证言可采性的前提,也是判断证人证言证据力的重要依据。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中有关证人主体适格性的立法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证人证言制度对规范民事诉讼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的深入,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在审判实践中,克服这些不足和缺点,进一步完善证人证言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民事审判活动中所存在的证人出庭作证难的问题,分析了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及其运作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了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司法保障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案件证人出庭率很低,原因有三:立法上有疏漏;司法机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证人出庭作证的社会氛围.应针对这些原因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提高证人出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