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克利 《精武》2003,(4):12-12
最近在太极拳界争论颇多,有说松练空练的,有说练紧不练松的,有人指名道姓谈其他拳家没有功夫的,也有说练来练去也练不好太极拳的。有争论便有生机,是理论上的进步,是太极拳界的百花齐放,可喜!  相似文献   

2.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3.
胡克禹 《武当》2004,(2):19-20
太极拳是一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好功法,这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近年来,笔者注意观察了一些手术后的癌症患者练太极拳之后发生的实际变化,接触了几位练太极拳的癌症病人,他们通过练太极拳,一些经过手术切除或  相似文献   

4.
刘鸿友 《武当》2013,(3):20-21
常听一些太极拳练习者说,练拳后有膝关节疼痛的现象,有的医生也劝膝关节痛的人不要练太极拳,说练太极拳会伤膝关节。对此我常常会问,"医生说过膝关节痛不能走路的话吗?"在我看来,即使不能走路,也能练太极拳,因为太极拳追求的是自然,按太极拳的练习方法练,只会对膝关节的保养有好处。但确有练太极拳产生膝损伤的,分析产生的原因,发现许多人并没有按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规规矩矩地操作,而是太随意,练的是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脑中却是竞技体育的思维方式;有的人功利目的太多,崇尚的是大运动量训练,为练出功力,马步蹲得低,弓步站得大又不合规范,技术粗糙,动作幅度不  相似文献   

5.
李文奎 《武当》2012,(7):20
太极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广泛,习练者众多,其发展势头令人欣喜。由于太极拳习练者对拳学的认识不同,练拳目的各异,因而在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种种误区,希望引起武术同仁的高度重视。一、只练套路,不练推手。在一般太极拳爱好者中,许多人只是把太极拳作为一项养生保健的体育运动项目,认为平时松柔舒缓的练练套路,活动一下筋骨,静静心就可以了,对太极推手不感兴趣。这部分人不明就里,以至于习练太极拳多年,其水平依然比较  相似文献   

6.
<正>康伟老师班的学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少太极小白。这些学员大都长时间习练太极拳,几十年如一日。有的遍访全国名家,只为寻求太极真谛;有的在太极拳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甚至已经是裁判员、教练员。然而,一些人却把膝盖练坏了,痛到没法打拳,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深:“我练的是真正的太极拳吗?”王宗岳描述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拳境界似乎是金庸小说里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佟德 《武当》2013,(7):22-23
所谓"盲练",就是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了套路之后,闭上双眼或以物蒙住双眼,形同在黑暗中进行套路习练。"盲练"具有下列几个方面的好处。"盲练"可以更好的练"意"太极拳是内功拳的一种,也可以说她是"意拳"。而内功拳首在练意。从古到今,所有的太极拳理论无不强调"以意领先",无不强调"用意"的重要。太极拳  相似文献   

8.
怎样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有人甚至当了拳师,并不提倡不下功夫练拳,而是练习单操手的“太极动”或“站桩”。我不反对练习单操手和站桩,因为这是一顶辅助练功活动。但是,太极拳的功夫是每天循规蹈矩认真练拳得到的。很多身怀绝技的人都  相似文献   

9.
张永明 《健身科学》2011,(11):39-40
有人说:"会练会养功夫长,只练不养就会伤……"同样练太极拳,有的人能事半功倍,有的人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会练会养,才是功夫长进、益寿延年的关键。如何才能做到会练会养,笔者根据自己的练功经验并结合中医养生、营养学等方面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太极拳的练与养。  相似文献   

10.
刘云萍 《武当》2012,(12):26-27
陈式太极拳对动作的要求比较严密,初学者往往会顾此失彼,动作不协调,出现顾身不顾手的现象。学练好陈式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步骤与方法,循序渐进方能事半功倍,最终练好练精太极拳。一、注重盘架练习,规范动作结构盘架是传统太极拳综合训练的一种方式,把太极拳单练的各种功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犹如书法中的笔画练习,通过盘架子,把一笔一  相似文献   

11.
练极拳时常有人说,看人家练的太极拳,里面含有内劲。是呵,练太极拳有内劲才有柔中寓刚的韵味,会感觉心里很美,越练越爱练,越练越有瘾,养生自然,出功防身也在情理之中。而做动作没有劲,动作懈瘪,感觉很别扭,就觉练太极拳没什么意思,由此产生好歹练练的念头,或是因此中断练拳,这便失去了养生的初心。  相似文献   

12.
胡新朝 《精武》2007,(7):59-59
很长时间以来,经常听到说练传统太极拳是练功夫,练太极拳竞赛套路只是练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经过长达八年的学拳感受,我认为并非如此。我开始是向杨氏太极拳传人陈龙骧大师的弟子吕志文老师学习传统杨氏115式。不到三年,和二三十岁的壮小伙子们推手,不论是沾连引  相似文献   

13.
祝大彤 《精武》2007,(11):24-25
无论是科学、艺术、哲学、武术,只有少数人可以窥到它的门径。一般武术家所看重的自然只是他们个人的某些方面的成功,而一流的武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完成一个宏大的志愿——肯为亿万万人的身心健康打算。杨禄禅没有一点踌躇,就把古老神秘的太极拳术送到国人面前,只要你肯练,我肯练,便可以享受它的利益,"太极拳好"也就好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健康,而健康在于运动,编者认为:凡是最先加入锻炼太极拳行列的,益处也一定会先降临到他的身上,凡是先找到科学锻炼方法的,也势必先尝太极拳佳果。祝大彤先生文中的"心脑练"观点很新颖,"见仁见智"倾吐了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的真挚感情,相信阅罢对读者朋友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太极拳理论,指导太极拳练习会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吴清瑶 《中华武术》2007,(12):28-29
珠海市是新兴的特区城市,有组织地推广太极拳起步较晚。为了解我市学练太极拳的情况,市太极拳协会于2007年3月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1200份,收回933份。现将问卷汇总如下。①学练太极拳的人员构成:在回收的933份问卷中,男性164人,占18%;女性769人,占82%。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传承,应从娃娃抓起,使之得以继承与发展。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校不重视,本身的兴趣爱好不相容等原因,使太极拳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科目。就这一现象,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学练太极拳的能力及特点,确定了初中生的学练目标,总结了初中生学练太极的四步过程,以期对初中生练好太极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通过手去完成,如伸手提水壶,而思想是在水壶上,手伸出时是一种习惯本能。如果加以分析,动作的过程是手部先动,肘、肩关节反而后动,这就是生活中用力的方法。练太极拳时和上述的用力方法相反,思想在身内,手伸时要腰部先动,然后依肩、肘、腕、手的先后次序动,而不是手部先动。用力也比日常生活中小得多。因此,练太极拳要改变用力的习惯,重新学用一种由内到外的、有先后次序的用力方法,这个力必须是最轻的。这是很多人不容易理解以至学不好太极拳的主要原因。拳论“用意不用力”。练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倘若真不用力,哪里还是…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形体艺术,又是修心养性的修炼术。有人说太极拳是练出来的,古人云:“拳打万遍,其理自见”,这是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太极拳是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悟也。笔者认为,太极拳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学好。  相似文献   

18.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9.
功夫练上身     
林文辉 《精武》2010,(3):71-71
无论形意拳还是太极拳都要求锻炼内气,所以其都是内家拳,但是,如何能将这种功夫练上身呢?有人说练站桩就可以了。其实站桩只是基本功,站死桩的人实在太多了,可惜最后功夫还是没有上身。所以除了站桩以外,还要配合动功的练习,形意拳和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动桩练功法。  相似文献   

20.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