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举一反三",有人指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是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最主要原因。而事实上"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但目前语文教学"举三反一"比较薄弱,需要走回归路。从"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关系认识和语文教学"举三反一"的重要性出发,本文探讨了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好两者并举来解决语文教学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必须关照人,必须关注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启发学生去主动获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学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三个重心转移"。即,由"应试语文"向"生活语文"转移;由"课堂语文"向"生活语文"转移;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移。  相似文献   

3.
要使得语文选修课有"语文味",能够稳健发展,就要从学生的语文基础和需求出发,从选修内容的"选"与"组"做文章,突出语文味和语文魅力,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4.
褚晓君 《考试周刊》2011,(83):59-5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沉静语文"的倡导者许昌良老师认为,语文应当"沉静"下来。沉静语文之"沉"为积累丰富,稳重厚实,浸润积淀,其乐融融;沉静语文之"静"是指像倾听那花开的声音一样,怡然、恬静、泰若,恍若禅定一般。沉静语文是沉实、沉朴、沉稳、沉淀和沉浸的。他极力呼唤:沉静语文应该是厚基的,  相似文献   

6.
赵艺 《考试周刊》2012,(27):40-40
语文生活实践是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语文课外作业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生活事件"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得恰当对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新"劲十足,可语文作业仍"涛声依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设计科学适当的作业是体现与落实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语文应用实践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中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学专家杨道麟博士所全力营造的"真善美融合"的语文教育恢宏气象集中地体现在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上。它是真正从美学视野即东方美学、西方美学和马克思美学来观照语文教育,并以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且达到"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为旨归。他的这种探索具体表现为确立"语文教育美学"的主攻方向的大胸怀、力促语文教育"三个维度"的和谐共进的大景观、熔铸语文教育"四种学力"的圆照深识的大眼界,充分彰显了一名学者可贵的职业品格和巨大的理论锐气以及超群的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教学:现代语文教学的标志 20世纪的语文教学脱胎于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教育,其标志是"语言专门化",呈现"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改革浪潮中,"知识化"成为批判的焦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淡化知识"的语文教学的新主张,导向偏重语文实践体验的"语感"教学,以致教师和学生缺少应该掌握的最低量的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出现了很多篇,在教材参考中明确给它们定义为"文艺性说明文"和"科学性小品文"。从名称上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文艺性说明文"和"科学性小品文"比"说明性文章"更强调了文章的语文性。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上,我们更容易被"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性所吸引而忽略属于语文这个学科更本质的属性。  相似文献   

12.
房瑞清 《考试周刊》2011,(50):51-51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问题追索"中学习语文,在"体验感悟"中学习语文,在"开放交流"中学习语文,在"课堂延伸"中学习语文,在"主动"中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3.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意识。鲁迅先生所指引的"多读和练笔"这一语文教学之路,至今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阅读和写作犹如语文教学这只大鸟的双翼,彼此必须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5.
2017年,语文界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和讨论持续升温。这一年,在理论研究方面,集中在"语文核心素养基本价值导向"的研讨和"语文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与模型建构"的分析;在实践探索方面,重点研究其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和几种主要的语文教育专业期刊中的信息,显示了本年度语文教学研究在这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目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教育提高到和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这进一步体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我国母语教学的生成目标都是不甚明确的。然而,"生成什么样的语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也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才导致了语文教学中"非语文"或"泛语文"现象的频频出现。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界对"语文观"的讨论,值得华文教育界关注和借鉴,华文教育有必要回眸"语文观"的纷争;哪些元素构成"语文"的有机系统是讨论华文教育的前提,以往的六种语文观,都提到"语言"这个元素,提取"语言"这个"公因式"以后,剩下的元素还有"文学"、"文字"、"文章"、"文化"、"言语",分析这些元素及其构成的语文系统是讨论语文观的出发点;对华文教育的现象与本质有种种不同看法,华文教育的本质是对外汉语文教育,它与对外汉语、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三足鼎立,成为国际汉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陈冬华 《时代教育》2010,(1):182-182
怎样解决"课改"同现实功利的矛盾呢?要解决好:"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矛盾,求稳与求变等矛盾。语文高考命题的"质与量""变与力"要做到:语文"工具性"与语文的"工具",听说读写从"听"开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