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近三年来,长江日报每年都推出五六十个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其中重大人物典型李先盛、匡宗仪、吴天祥等报道先后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作为中心城市党委机关报,我们努力在报纸宣传中确立典型人物报道的强项地位,加强典型人物报道的宏观策划,强化典型人物报道的宣传声势,着力追求典型人物报道的鲜明时代特色、深刻思想内涵和朴实表现风格,逐渐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的新特点。省、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称赞长江日报的典型人物报道有深度、有力度、感染人。不少报道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有的还成为文艺创作的题材,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抓好典型人物报道促进了新闻宣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家县市区域报,东阳日报曾经推出不少典型人物,这些人物报道都有个特点:由上级部门指令推出。尽管这些人物不乏崇高的品格,也确实有宣传的价值,但有的人物事迹远离多数受众的生活与工作,对受众而言是"事不关己","强行植入"。近两年,我们通过改版而更新典型报道理念,于一年中推出了包青春、孙炎明、林南珍三位典型人物,重新夺回了人物报道的"高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家新闻单位推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报道。近年来,杨善洲等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一经媒体报道即掀起波澜,感动无数国人,典型人物得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这再次证明,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坚持三贴近,真实、本色、有血  相似文献   

4.
刘紫凌 《新闻前哨》2012,(12):20-20
作为三峡日报典型报道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总结、发扬。 1.三峡日报报道的对象。典型人物选得好,选得准,推出的典型人物具有三性:时代性、典型性和新闻性。  相似文献   

5.
正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和重大主题宣传是媒体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也是党报宣传的永恒主题。实践证明,在典型人物报道和重大主题宣传上,新闻摄影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有效地提高了传播效果。各家报纸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摄影专版,主题鲜明、感染力强,深受读者欢迎。2013年以来,作为中共南阳市委机关报,河南南阳日报社立足党报权威性和责任感,创新摄影专版采编,精心做大做强典型人物报道、重大主题宣传,推出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物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个人或集体。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独特而传统的形式。近两年来,中央各主要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上积极探索和创新,2004年由中央主要媒体浓墨重彩推出的许振超、任长霞、周国知、马祖光、牛玉儒等先进典型人物,引起极大反响,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成为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成果。这对所有新闻工作者都是一种激励,也引起我们对地市报典型人物报道现状的思考。地市报典型人物报道的困惑时代在发展,对典型人物报道提出新的要求,不研究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就难…  相似文献   

7.
付军  陈轶群 《新闻前哨》2022,(13):48-49
<正>通过典型示范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一直是党媒致力追求的目标。作为地方主流党报,黄石日报通过记者的一线采访,在基层发现典型,在一线挖掘典型,推介好典型,进一步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以黄石日报近年来推出的在全省甚至全国引起反响3个典型人物为例,就新时期如何寻找典型人物、采访典型人物、写好典型人物、突出典型人物、提炼典型人物、推广典型人物,作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朱清河  林燕 《当代传播》2011,(4):104-107
典型人物报道属于中国媒体特有的报道形式,回溯典型人物报道发展历程,经历萌芽、繁荣、畸变、回归阶段,如今又进入革新阶段,依然具有蓬勃生机.本文以历史演变为纬度,以典型人物报道发轫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为背景,对媒体不同时期推出的典型人物报道特征进行分析,探究报道文本与媒介生态的相关度,典型人物报道与中国媒体报道之间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典型人物是指最具代表性的人,也就是指那些能够给人以教育、引导、鼓舞和启迪的、具有鲜明时代和个性特征的人。新闻媒体推出的许多重大先进典型人物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典型人物报道的目的是用典型人物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斗志,用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启迪人们的头脑,用典型人物的高尚道德去规范人们的行为,陶冶人们的情操。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全国各家新闻媒体打破典型人物的常规报道模式,创新思路,注重以情为线,用故事和细节刻画人物个性,成功推出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相对其他媒体,电视典型人物报道难做,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人物,往往千人一面、标签化,这样的人物没有亲和力,当然更不会感动人。那么,电视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呢?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中国多元化发声的复杂舆论环境下,与典型人物报道盛行的英雄年代相比,诸多因素导致受传者已经发生了变化。媒体推出的"典型人物"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就能点燃受众的激情,事实上,有些受众甚至会对"典型人物"怀有先天性抵触心理。如何让典型人物最终实现"接地气",媒体需要新的宣传技巧。  相似文献   

12.
典型人物报道,被视作新闻报道的“重型武器”,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成为感召、激励和鼓舞人们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近年来推出的许多典型人物,都是站在时代潮头的楷模,也都获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但是,大家仍感到,现在的典型人物没有像雷锋、焦裕禄那样能深入人  相似文献   

13.
典型人物报道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至今已经走过近70年头.数十年来,典型人物报道逐渐形成一套叙事程式:典型=无私奉献+亏待父母妻儿+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最后累倒、累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样的叙事框架内,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形象十分相似.随着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受众意识的改变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典型人物报道上述叙事方式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发展危机.怎么突破典型人物报道此般老套叙事范式,就成了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道应解与必解之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典型人物报道无疑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曾经的辉煌是大家有目共睹的。20世纪60-90年代推出的很多典型,如黄继光、张海迪、孔繁森等,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20世纪末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即典型人物报道步入了尴尬的境地:数量逐步萎缩,作用逐步弱化,公众对典型人物报道多持怀疑心理,典型人物报道逐步从人们生活的中心走向边缘。究其原因.与我们的典型人物报道中脱离实际的道德教育、固定的报道模式和新闻工作者以偏概全的主观倾向等不无关系。很多典型人物报道片面夸大、拨高典型人物,将其“神化”,出现了面目雷同、虚假、与读者不贴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众日报《普通人的故事》专栏 ,自1997年开办以来 ,把目光投向社会各阶层、各行各业的普通人 ,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民群众精神追求的主流 ,拓宽了新闻宣传中典型人物报道的路子。该栏目的推出 ,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新闻同仁的好评 ,并获得了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总结办栏经验 ,我们感到《普通人的故事》有以下特点 :定位准确 ,引起广大读者和普通人的共鸣。新闻中的典型人物报道 ,对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搞好新时期典型人物的报道 ,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作为以…  相似文献   

16.
李嵬嵬 《青年记者》2016,(16):25-26
自2015年“五一”以来,《大国工匠》栏目已经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三季节目,树立起23个典型人物形象,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2016年最新评选的10位“最美职工”中,有9位是《大国工匠》曾报道过的人物.  相似文献   

17.
龙丽双 《新闻界》2013,(15):24-28
2013年五一期间央视按照惯例推出了歌颂劳动者的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劳动style》。但与以往的劳动者典型报道相比,这次的典型报道在叙事上做了出了许多新的尝试,而这种叙事策略的变化背后蕴藏着电视典型人物报道个体叙事伦理的凸显,为我们探索如何在社会转型期真正、更好地发挥典型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出了全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张天南  黄旭 《军事记者》2014,(11):41-42
典型人物宣传是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传递主流声音的重要手段。要宣传好典型人物,就必须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去年4月以来,解放军报时事新闻版推出的“中国梦·国防情”专栏,对兼顾时代性和个体性,运用平民视角开展典型报道,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李瑾 《新闻世界》2014,(8):17-18
《光明日报》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是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的一个成功案例。报道从2012年6月12日起在光明日报新闻版上推出,至9月2日止,共报道了38期42个人物,稿件总字数约十万字,荣获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系列报道的一等奖。本文从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的角度分析这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20.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24名在读的军校政工专业研究生中作了个调查,了解大家对2000年以来《解放军报》推出的哪些典型人物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结果能普遍答出来的只有杨利伟、杨业功等几人。这5年军报推出的大大小小典型不说上百,起码也应该有几十个吧。为何我们能记住的只有区区几个人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想,我们的典型人物所以不能在读者脑中打下烙印,跟我们没有写出人物个性从而使其“活”起来有很大关系。读者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见过面的人比只见过他的照片的印象要深,而对见过照片的又比只听别人描述过的印象深。我们写典型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