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巢爱娣 《教师》2013,(28):108-108
《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作者马朝虎回忆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相似文献   

2.
前些日子,我听了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水》,课文原题为《饿水》。讲述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对水充满渴望。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  相似文献   

3.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被文本的人文价值所捆绑,无法正确判断课文的语用价值并有效实施,从而导致课文语用功能的丧失。笔者试图从这一角度,设计《水》(苏教版五下)的教学,以抛砖引玉。一、课文“语用”价值的人文遮蔽《水》原题《饿水》,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作品。面对这样的作品,有人读到了“乐”,有人读出了“苦”,有人体会到了“珍贵”,有人感受到了“爱心”,也有  相似文献   

4.
我听了几位教师的《自然》课,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这一组课文时,普遍忽视了这类课文的核心问题——教给学生认识物体的方法。他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怎样认识物体(一)——水”时,只是要学生认识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也与牛奶、酒精作了比较,而对认识水的方法——观察法就一语带过。在教学“怎样认识物体(二)——空气”、“怎样认识物体(四)——金属”等课文时也不向学生谈认识这两类物体的方法。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未弄清教学这类课文的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第34课《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讲述了水变化的特点、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及水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时要注意: 一、紧扣“变”字,认识水的特点的变化 1.篇首设疑,提问导读。会变是水最突出的特点。课文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会变”。短短三字,经纬全文,贯通始终。教学时首先紧紧抓住这一句设疑:①“我”是谁?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时。必须抓住课文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这条线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爱国线索是: 一、人苇结合,爱国热情初见文端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像鸟儿  相似文献   

7.
《水》教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课文简析】本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描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景。作者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中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  相似文献   

8.
一、以图破题。如教学《颐和园》一文时,我营先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并以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学生描述国内的山、水、楼、阁,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图解词。如教学《自相矛盾》一文时,学生不知“矛”和“盾”分别为何物,教师可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两词的含义。三、以图析文。如教学《鹅卵一文时,我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插图。文章采用由上到厂、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夕阳”、“湖面”、“垂柳”、“稻田”的特点便不难被学生理解。四、以图导说。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时,我要求学生以图为中心,根据画面合理想象人物…  相似文献   

9.
姜艳花 《湖南教育》2003,(12):50-50
单项表演。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时,可让学生表演课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掰玉米”的“掰”,“捧桃子”的“棒”,“抱西瓜”的“抱”,“扛着往前走”的“扛”等。说明表演。如教学《纸奶奶的生日》一课时,可让学生用拟人的方法分别对“避水纸”、“耐热纸”、“食用纸”、“容器纸”、“防锈纸”、“速溶纸”进行自述表演。模拟表演。有些课文,可以不直接表演课文中的情节,而是改变课文内容,模拟某种生活情境,作间接的表演。如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这样的游记时,教师可模拟旅游活动,让全班学生扮演旅游团成员,请一位同学当导游。…  相似文献   

10.
并州路小学在课堂教学改 革中,尝试把生活经验引进课 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一个部 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镜头一:美术课上画 《洗澡》 一图,学生们一听题目就乐了, 七嘴八舌地说:“洗澡$ 洗澡也要 画$”老师说:“孩子们,你们洗澡 时周围会发生些什么趣事$”学 生有洗澡的经验,有的说 “我们 打水仗,水花溅的到处都是”;有 的说 “妈妈给我擦背时很痒痒, 我老是哈哈笑”;还有的说 “洗头 时,肥皂沫溅进眼睛很难受,我 老是哇哇大叫”……“看来,你们 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教师说, “你们想…  相似文献   

11.
片断练习,现在统称“小作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阅读教学的要求,周密地安排几次必要的片断练习。一、指导写景物《梅雨潭》这篇课文,具体地写出了“亭”“瀑”“潭”及其周围的景色幽美。这篇课文教后,我亲自带学生观察小溪。站在高处,观看蜿蜒曲折的溪流,两岸碧绿的田野。着重指导学生观察景物的形状、姿态和颜色。又领学生站在溪边,观看倒映在水中的蓝天浮云,活灵灵的游鱼,洗澡的孩子和洗衣洗菜的女人。观察结束后,我出了《家乡的小溪》的题目,让学生仿照《梅雨潭》课文,按照自己观察的顺序逐一写出,结果内容很具体。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3.
《清水洗尘》写得像首诗。它为我们描绘了过年前一户人家的生活片段,也就是一桩事儿,年前许许多多人家都要做的,洗澡,洗掉过去一年里身上的污垢、疲倦。这桩事又围绕着一个愿望,属于我们的小主人公天灶的愿望。“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奶奶第一个洗完澡,对天灶说:“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天灶什么也没说,只是把那桶用过的水倒了;倒水时小伙伴取笑他年年用别人的水洗澡,把天灶惹火了。他终于明白地宣告“今…  相似文献   

14.
在一节语文课改观摩课上,一位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十册的一篇课文《孔子游春》,当讲到“孔子论水”这一段落时。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中的科学教育:量的分析(一)从《语文》课文的主副题分析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所以统计时首先从每篇课文全文着手总体分析课文以什么“主题”展开,然后从课文的段、节、句子等分析课文的“副题”事实上说了什么。在统计时,同一篇课文的同一细目只记录一次。就是说如果一篇课文中的主题中已经出现了“科学教育”这一细目,副题中也出现“科学教育”,那么在统计表中只记录1次。一篇课文最多不能超过2个主题和副题。经过对小学12册教科书283篇课文的统计(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课文主副题共有263个),结果如表1。表1:“科学教育”在教科书主…  相似文献   

16.
一、“都试”课本注为:“讲武”。不妥。容易跟课文第二节中的“致民田猎以讲武”句中的“讲武”相混淆。第二节中的“讲武”,是“教练武事”(见课文注释),是周朝训练军队的一种制度。《礼·月令》有“天子乃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国语·周语》也说:“三时务农,一时讲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中的科学教育:量的分析 (一)从《语文》课文的主副题分析 每篇课文都有主题,所以统计时首先从每篇课文全文着手总体分析课文以什么“主题”展开,然后从课文的段、节、句子等分析课文的“副题”事实上说了什么。在统计时,同一篇课文的同一细目只记录一次。就是说如果一篇课文中的主题中已经出现了“科学教育”这一细目,副题中也出现“科学教育”,那么在统计表中只记录1次。一篇课文最多不能超过2个主题和副题。经过对小学12册教科书283篇课文的统计(其中与本研究相关的课文主副题共有263个),结果如表1。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三年级学生的命题作文作好准备,我利用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我是什么》设计了一堂说话课。小同学都爱猜谜语,于是我引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作为谜面:“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中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让学生猜,然后根据他们猜的在黑板上板书谜底:水。我接着提问:“谁能讲一讲水可以变成什么呢?”稍加思考后,学生回答:“我揭开锅盖时,看到水变成了汽”;“在寒冷的冬天,我看见在水  相似文献   

19.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共四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军神》是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是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后面安排了“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将“预习”和“思考·练习”合并为“阅读提示”,可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依据。本组“思考·练习”的变化主要有五个方面:一、重视朗读、默读训练。无论是精读还是略读课文,都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的要求。另外,根据本组阅读训练重点,还提出了默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二、避开了容易导致烦琐内容分析的题目,更加重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如《狼牙…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教师支玉恒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问学生:“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美?”然后他让学生自由议论。有的认为写“山”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山的奇、秀、险;有的认为写“水”的那一段最美,它写出了水的静、清、绿;还有学生认为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最美。这个意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我们来看《桂林山水》的第四自然段: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一段将桂林那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