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利 《教师》2010,(12):14-15
一、运用节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能性 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有的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  相似文献   

2.
一、话题导读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人们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节日的起源多种多样,有的源于传统习俗,有的源于宗教,有的节日则是对名人或某次有意义的事件的纪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很多节日已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区和人群了。但对全世界华人而言,在他们心中最重要的节日还是中国的春节。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历代圣贤对于如何治国安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深邃睿智的画卷,其中有不少优秀的管理哲学、理念、艺术及方法浓缩在成语之中. 成语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神话传说,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源于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有的源于历代经典文献,如"无为而治""以民为本";有的源于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有的源于文人作品,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的源于外来文化,如"盲人摸象"等.这些成语都从不同的方面体现着管理的思想和智慧,校长可从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4.
彝族节日源远流长,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节日有的源于自然崇拜 ,有的源于生活生产习俗,每个节日都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这些节日能历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不同程度的表达了人类的功利主义,于是这些节日便具有了团结奋斗,战胜困难,调节生活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海外英语》2008,(11):24
西方的感恩节,是中国人熟知的外国节日之一.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体,我们对这个节日越来越熟知,有的人还会对如何度过这个节日感兴趣.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怎么准备这个节日的.……  相似文献   

6.
“支那”一词出典何处?古今的中外学者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有的认为与中国的特产有关,如源于“茶”、“丝”、“瓷”等;有的认为与中国古代王朝或地域有关,如源于“秦”、“滇”、“荆”等。中国社科院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徐作生经过潜心研究和实地考察,提出“支那”一词源于一座地处滇、缅、印商道连接点上的古城——支那城。  相似文献   

7.
名称最多 澳门盛产蚝,所以许多地名都称“蚝”。澳门有南北两个海湾,“规圆如镜”,故明代时称澳门为“蚝镜”,又称“濠镜”。澳门古来还有许多名称,如:香山澳、濠镜澳、濠江、镜海、濠海、莲岛、妈阁、梳打埠等等。名称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节日最多 澳门节日众多,其中有中国民间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有葡国的节日,如:自由日、葡国日、贾梅士日、葡桥日、葡萄牙共和国成立日等;有宗教节日,如:复活节、圣诞节、追思节等;有澳门自己的节日城市日;有世界性节日,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许多节日,节日开发有多种价值。节日具有休闲性、群众性、综合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目前,节日开发的现状不如人意,如对节日认识不足、宣传不够;重表演形式、轻文化内涵等。应采取措施开发节日,如重视传统节日,政府提供假日;挖掘节日内涵,提升旅游品味等。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传播最主要的方式有二:一是佛典翻译,二是教义宣畅,由此产生了两类性质迥异的文体,即经典文体和应用文体.它们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有的直接得名于佛典翻译,如偈、绝句与散文;有的得名于教义宣畅,如导文与散花词;有的则是华梵文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如志怪、传奇、变文等.  相似文献   

10.
王岳川 《今日教育》2014,(10):60-6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出经入史的思想文化,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文化,还有无比丰富的节日民间文化。节日文化是民族精神和风情的反映,几千年民族的喜怒哀乐尽显其中。可以说,节日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是中国文化中每个人必须记住的民族精神传承的密码。我国的民俗节日历来被叫做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历法,  相似文献   

11.
端午是中国重要的民俗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很多的民俗事象和活动.这些事象和活动都源于祈福镇邪驱灾的原始巫术,表现出中国人对生命、对人生的重视,对现实功利的关注.战国末年,楚人为表达对屈原的敬重,将纪念屈原的活动纳入端午民俗之中,给端午民俗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文化价值,即在关注现实人生的同时,注入了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对包括爱国、理想和正义等范畴的"道义"的持守,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端午文化价值体系.它影响着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与大中华文化圈内的广大民众,成为泛中华文化圈内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推动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至今,中国节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等;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节等;三是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近年来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逐渐兴起,但其原本内涵却在西方情人节的强势冲击下被掩盖了。因此,正确认识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有利于传统节日的取长补短和创新融合,促进七夕节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六月六”节,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布依村寨家家户户杀猪、杀狗、包棕粑等作节日祭典、盛宴。男女老少盛装艳服,欢庆节日。“六月六”节有的称“布依年”。有的称“六月桥”布依歌节,还有称“六月六”——“打保符”、“跳六月坡”等等。尽管各地称法不同,形式不一,但其节日内容是一致的,最为突出的有以下方面:节日时间,都定在夏历六月初六这天。即使有的地区在这前后有活动,但都以这天最隆重;是日,在布依族长期集会之  相似文献   

14.
节日是相对于平常之日而言的,台湾传统节日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主政者的更迭和社会力量的推动,台湾节日文化的内容有一些改变,但在两岸和谐共处的大前提下,从有利于两岸沟通交流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努力建构一个开放的、自由的节日公共领域,在提升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节日的娱乐休闲功能及开发节日的经济社会效能三个方面注意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李伏龙 《学子》2012,(6):8-8
今天,在遇到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春节等)时,不少学校总是将其作为学生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如,开展"为母亲洗一次脚""我为家里出份力"等感恩性质的活动。不但如此,有的学校觉得节日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传统节日     
《数学教学通讯》2013,(5):10-11
素材观察SUCAI GUANCHA节日是人类长期历史积淀和文化凝聚的结果.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并且引以为自豪.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节日流传下来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最集中凝聚.如中国的春节,路再远,钱再少,人们也要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人身边.即使回不去,也要一起收看春晚.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充分表现.一种文化,如果失去了节日,那么它离消亡就不远了.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时间排,中国的节日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节,有"楚乡遗俗至今留"的端午节,有"卧看牵牛织女星"的七夕节,有  相似文献   

17.
周末情结     
我期待周末。怀着渴望已久的喜悦心情,踏进心仪的“节日”,揣着难以倾诉的兴奋,沐浴在“节日”的阳光里,我用全部的身心享受着属于我一个人的“节日”——周末。这是个难得的好日子。没有铺天盖地的习题,没有从早到晚的苦读,也没有心惊胆战的测试。有的只是清净如水的心情,不带一丝现实的波澜;有的只是温馨如春的亲  相似文献   

18.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人性是善恶同源,还是善恶分明?这个问题似乎早在原始初民时期,就已萦绕在人类祖先的头脑中了.从人类进化的过程看,世界上四个古老的民族:中国、印度、希腊、希伯莱都有过光辉灿烂的神话,而且大约都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被部分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不过是有的集中,如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修斯》,印度的《梨俱吠陀》,希伯莱的《旧约》;有的分散,如中国则分散在古代诗歌和哲学、历史典籍中.有的比较丰富完整,如希腊神话;有的则较为零散片断,如中国古代神话.其中,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展示东西方不同的文化风貌,特别是其中对神性——人性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9.
节目的灵魂     
世上本无节日,因为需要,就制造了它。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内涵,重要节日如冬至、春节、清明等等,无不跟祭祀紧密关联,或者说,祭祀盛典是中国节日由来的母体。  相似文献   

20.
农历新年又称“春节”,对中国人而言,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独特的东方节日。因此,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忙起来,有的赶办年货,有的全家动员大扫除,有的上街添购新衣……一派热闹景象,全国的人们都在迎接春节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