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2.
再谈企业档案馆质疑●马素萍自笔者“企业档案馆质疑”在《浙江档案》1996年11期上刊载后,先后看到两篇商榷文章。一篇是王茂跃同志的“企业档案馆并非国家档案馆”(《浙江档案》972),一篇是杨爱东、刘军同志的“对‘企业档案馆质疑’的质疑”(《北京档案...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你们好! 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新闻与写作》刊登了我写的《鼓起了我写作的勇气》一文后,我先后收到浙江、河北、黑龙江、山西等八个省市、自治区30多名想学新闻写作同志的来信,要求我与他们谈谈如何写稿的体会和推荐学习的书籍。浙江省温岭县武警中队的颜玉林同志在信中说:“我是一名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中不甘落后、决心做出成绩的战士,部队里有很多东西可报道,由于对这方面的知识一无所知,投递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看了他们的来信后,我本想一一回信,又一想,他们能从《新闻与写作》上认识我,说明他们也喜欢《新  相似文献   

4.
今年7月下旬,一位叫孙来法的读者给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写信,就《人民日报》刊登的新华社一消息中有关“台湾间谍被判4年”中的“间谍”一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此用“台湾特务”表述更准确。张研农同志接到来信后就读者提出的问题和报社有关同志进行了讨论,同时把这封信转给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南振中同志接到信件后非常重视,马上组织新华社相关部门核实求证。经过向权威部门及有关专家咨询,确认上述报道中用“间谍”一词是正确的,并致信答复孙来法同志。本刊现将两位总编辑处理这位普通读者来信的过程实录刊出。《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是我国两家重要的新闻媒体,两位总编辑对一位普通读者的来信如此重视,及时处理,这种严细深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学习。  相似文献   

5.
1989年底,笔者写过一篇短文《评我国十二本编辑学著作》,发表在《编辑学刊》1990年第一期。拙文刊出以后,引起一些反响,首先是一些同志来信,表示支持、鼓励,认为这样做有助于了解编辑学研究、著述的全貌。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些同志主动把他们的新著寄给我。因此,现在我手上又有十一本以“编辑学”命名的书籍,使我可以写第二篇短文,这是我十分感谢的。以出版时间先后排列,这十一本书是: 《编辑学概论》,肖汉森、戴志松、曹毓英、彭守权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出版。  相似文献   

6.
记王淑英     
“等工作整体上去了,我就松松气。”“等档案馆楼建成了,我也该休息了”。这是王淑英同志常挂在嘴上的两句话。然而,岷县档案工作整体上去了,档案馆楼确确实实于1998年竣工使用了,可王淑英并没有松气,她又义无返顾地继续奔波在档案事业上,奔忙在要钱还款的漫漫征途中。年初,在她的人生日历上又记上了这样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一是地区财政处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拨给岷县建馆费2万元;二是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上岷县两次受到表彰奖励,这是她上任后岷县档案局连续五年列全区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第一名;三是《档案》杂志征订73份…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四川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给我来信。信里说:“去年四月我们去京组《新华日报回忆》书稿,您当时有病,在南京休养,未能拜访。最近从北京来的同志说:您已回京,病好些了,因此我们请您也写一篇。原新华日报的领导同志大都已写文章。很多同志提到您,恳请您一定写。”编辑同志的热情,令人感动。在我的书架上,有着一本一九五九年四川出版的《新华日报的回忆》。这是劫后幸存下来的。扉页上有我们当年亲昵地称为“熊老板”的熊瑾玎同志的几行亲笔字,里面说:“重庆人民出版社准备继续出第二辑,我  相似文献   

8.
一封来信     
编辑同志: 谢谢你们寄来的《新闻战线》。在这一期(第四期)第四十一页第一栏(《斯诺和我的写作生活[续]》一文)中,有两个小错:(一)第五行“贵家场(音译)”应作“盔甲厂”,现已拆除,盖了北京车站。(二)倒第四行“《今日生活与来信》”(Life and Letters Today)为英国三十年代著名文学杂志,“Letters”应译作“文学”,不是“来信”。请酌。敬礼  相似文献   

9.
华云 《中国档案》2005,(5):63-65
现存于海军档案馆的《徐建寅禀复察验北洋海军札》以及所附《各舰管带评语》、《察验北洋海军枪炮弹药数目清折》等几件清末奏折,是珍贵的历史档案原件。1992年为编写海军史,海军司令部编研室的同志在琉璃厂搜集资料时,发现并花1200元征购了这几件历史档案。《徐建寅奏折》是用  相似文献   

10.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俞洪帆来信 ××同志: 来信收到。《出版参考》是我们出版界自己的刊物,多订多读,对工作大有好处。最近我同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石启忠同志(现在升任副局长、党组副书记)见面时问他:“《出版参考》你们为什么会订这么多(60份)?”他说:“这个刊物貌不惊人,但信息多,短小,快速,实用。一年下来,如果我知道一二百条信息,只要其中有一条为我所用,就够了。所以我们社人手一份。”这是一位实干家的评价,话不多,  相似文献   

12.
以文会友     
去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在六版头条位置用了我写的一篇“调查与思考”的文章,题目是《一本人间难念的经——家庭“债务”》。没想到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他们对这篇文章颇有同感。其中有一封是广东省顺德县桂洲镇中学初一(三)班班长郑宝球小姑娘的来信。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激励和无比的喜悦。在信中,她感谢我这位未见面的“叔叔”说出了她想说的话,并愿“拜”我为师,学习写作。我自知  相似文献   

13.
1958年末,百花文艺出版社诞生不久的一天,社长林呐同志把两册油印稿件交给我,嘱我负责编辑发稿工作。这两本稿件,就是1941年王林同志整理资料时发现的《冀中一日》第一辑《罪与化》和由河北省文联征集到的《冀中一日》第二集《铁的子弟兵》。接过这两册1941年用冀中区造纸厂自产的“麦秸纸”印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群众集体创作,我的心,立刻沉入往事的回忆之中。《冀中一日》是在当时任冀中军区政治  相似文献   

14.
作家艾煊在3月29日《光明日报》著文,叹道:如今的出版社,为何弄得如此狼狈? 文章说:“建国后到‘文革’前,我的长篇小说和散文集,平均每两年出版一部,有的书甚至重印达7次之多。但近10年中,竟一部书也未出过,而这期间,我是写得更多了……。” “去年春天,一位老友将我的一部散文书稿,介绍给台湾的一家出版社,5月交稿,10月份就完成了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随即寄来了样书。” “我的第一部长篇,1950年秋,寄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很快就收到了冯雪峰同志的亲笔来信。……书也是不到半年就出版了。”  相似文献   

15.
《历史档案》1988年第2期发表了杨志本、许华二同志的《近代海军作战的阵法与战法述论》(以下简称“杨文”)一文,论及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的阵法问题,对本人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我认为杨文涉及到的有关阵法的两个主要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一段毛泽东自述少年时代的经历:开始很想到长沙去,听说那里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这个教员是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里,保存着这样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人惕、人价二位同志:一九六二年七月十四日来信收到,惊悉有晋先师因病逝世,不胜哀悼。谨此致唁。  相似文献   

17.
我60年代初对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产生了兴趣,当时买了三本这方面的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线装本,一本是《毛主席诗词手书选集》,另一本是《毛主席诗词试解》。三十多年来,我虽然调动不少单位,也丢失了不少书,但毛主席诗词这三本书,一直保存至今。有空余之时就翻翻看看,有时也仿照毛泽东同志诗词手书练上几笔。最初练的是“毛泽东”这几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连接得很好,写得也很好,很有意思。后来我就学仿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这是我近几年经常练,练得最多的几个字。有时毛主席诗词手书也临习写一写。特别是毛主席诗词…  相似文献   

18.
《“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的消息,在第7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后,《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来信约我谈谈采写这篇稿件的体会。说实话,在当初采写时,我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尽量写新、写活、写好,但后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知识》编辑部来信要我谈谈深度报道。开始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因为在1987年第8期《中国记者》上我曾撰文谈过这个问题,该讲的都讲了,这以后又没有什么新的见解;但是,近来看了《新闻知识》发表的几篇关于深度报道的讨论文章,其中特别是刘惠文同志《论新闻报道的分类及对“深度报道”的质疑》一文之后,觉得还有“再谈深度报道”的必要。因为,刘惠文同志在文中完全否定了深度报道,把它看成是一种“随心所欲地诡称……所  相似文献   

20.
江坪 《新闻实践》2012,(11):18-21
走基层,接地气,跑新闻,是党报的优良传统。浙江日报创刊60多年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生过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农村部记者采写的一组《山村夜话》,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将当年写的《推荐一封报道组的来信》作为引子,讲一讲《山村夜话》的故事。推荐一封报道组同志的来信请编辑部同志都看看这封热情洋溢的来信。魏忠坤同志以切身的感受叙述了农村部3位同志深入山村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