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习作个性化的基础:要源于生活 眼下学生作文内容千人一面,习作素材雷同现象严重,其重要原因是缺少丰富的习作素材。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调动多种感官,以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课堂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选取学生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通过生活素材的引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敢于开拓生活的视野和生活的内涵,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然而,课堂教学生活化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正>一、学会观察,积淀素材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或满纸空话、言之无物的现象。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没有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只有源于细心的观察、冷静的思考、合  相似文献   

4.
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亦是如此,没有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作文便会言之无物、言不成文。那么,写作素材从何而来?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积累掌握?笔者认为,生活是写作最大的素材库。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去读生活这本大书,让他们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和人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当对生活之书阅读"破万卷"时,学生笔下自然就"如有神"了。  相似文献   

5.
正记叙文训练中,发现学生常常没有合适的素材,或者极其低幼化,不能准确、形象、深刻地表达,写作往往陷入无话可说境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积累记叙文素材,从而能够在写作中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在关键处点睛。一、国事、家事、身边事,事事关心,有丰富的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赵兰华 《现代语文》2014,(10):148-149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悟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会观察,增加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学会观察,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由于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甚少留意生活,使得他们的习作空洞无物,虚假现象普遍。本文从"走进生活,学会观察;体验生活,学会思考;记录生活,学会积累"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职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原因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没有可写的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生活,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用敏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学生才能积累作文所需的生活素材;而只有积累大量的、丰富的词汇、语句,学生在作文时才能有墨可施。  相似文献   

10.
高立娟 《成才之路》2012,(24):55-36
正很多小学生在写作时会出现无话可说,或想到什么说什么,思绪紊乱、没有条理的"挤牙膏"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知识面狭隘,写作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这些都说明学生的写作素材有限。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教给学生采集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素材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思考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让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少成益天性,习惯如好的习惯对习作来说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勤于积动笔,巧于构思和修改。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章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能动的反映想正确地“反映”就需要认真观察。我们眼像一台摄像机,它真实地记录下观察一切事物,然后,经过大脑的储存、分析工,借助文字表达出来。可以说,没有观没有写作的素材,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刻的文章。古人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毫。所以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生活的有心人。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三虎,据说,为了写出老虎细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改变作文训练的程序化和作文指导的单一化,是改变学生不会写作文和不愿意写作文的关键所在。作文生活化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学会观察生活的同时学会思考、提炼、创造生活的一个实践性研究课题,也是学生能自主学习语文、具有基本语言素养的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林华君 《考试周刊》2012,(45):44-45
中职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可写的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活生生的生活.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学会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1.指导观察,丰富内容。儿童语言的表达,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有所认识才有所表达,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我们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成为他们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走进生活,不等于就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体验,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融进自我内心体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只要留心去观察,总会有新发现:春天到了,小鸭子在溪里戏水;…  相似文献   

15.
张秋云 《考试周刊》2014,(74):58-58
<正>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是学生思想品德、思维能力、词汇表达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的。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临近的体验,放飞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不讲究作文的文体与表达形式,关注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体验,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使命。教师开展作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让学生敢于述真事、吐真言、抒真情。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相似文献   

16.
学生作文之所以言之无物是因为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其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运用感官感知世界,进而认真思考,探求事物内在奥秘,并仔细揣摩、体味,必能广泛地获取各种素材。“生活,需要细心观察,更需要理性思考,从而获取鲜活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7.
德育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它需要我们教育以强烈的使命感.以高度的教育智慧和政治敏感去捕捉、加工、利用来自社会和学生中的鲜活素材.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判断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校从人的社会需要入手.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设置了针对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课程.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重在让学生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在作文时,由于语文基础和文字组织能力本身就欠功底,作文写多了,往往觉得没有合适的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去写。写的作文往往也成了罗列具体事实经过的“流水账”。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因此,老师也要为学生创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一、留心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积累写景素材 春花秋月冬雪、繁星苍穹、风雨雷电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可是当教师布置学生写此类作文时,很多学生都束手无策。学生在生活中都看到过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呢?这是因为他们平时没有留心观察,没有细细去体会。  相似文献   

20.
常听学生说:"我一上作文课就头大,不知道从何下笔,根本无话可说."为什么学生作文时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呢?我想,那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写作素材所造成的.其实五彩缤纷的生活就是写作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然而学生却不能发现它,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难题,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用敏感的神经和敏锐的跟睛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