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弟子规》的作者是李毓秀,山西绛州人,清康熙年间的秀才,以教书为生。李毓秀根据当时童蒙教育需要,结合教书实践,写成《训蒙文》。后经清贾存仁修订,改为《弟子规》。  相似文献   

2.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撰辑的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它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的指导,曾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的读物,对后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其中养成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优秀启蒙教材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规,人生第一步"。新绛,古称绛州是《弟子规》作者李毓秀的故乡,是晋南地区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在县委书记邓雁平、县长田艺彬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绛县教育局按照"三注重四结合"的部  相似文献   

4.
《弟子规》是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矩和准则,它和《三字经》、《神童诗》一样,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孟之道的“童蒙读物”。《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绛州人,生活于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据《绛州志》记载,李毓秀是一个“守师说不敢变”的腐儒,候选县丞。他生活的时代,是清王朝在所谓“盛世”的表面繁荣下危机四伏、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时代,是产生了进步思想家曹  相似文献   

5.
陶玲 《快乐阅读》2011,(13):8-9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6.
《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撰辑的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它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蒙童进行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的指导,曾被誉为是“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的儿童读物,对后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因此。对于《弟子规》中的童蒙养成教育思想,应予以足够重视、深入研究。使之为今天的儿童教育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7.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撰辑的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它以学规、学则的形式对蒙童进行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的指导,曾被誉为是“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用的”“开蒙养正之最上乘”的儿童读物,对后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养成教育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因此,对于《弟子规》中的童蒙养成教育思想,应予以足够重视、深入研究,使之为今天的儿童教育实践服务。养成教育就其实质说是培养儿童行为习惯,使其言行举止规范化的教育。具体地说,《弟子规》中养成教育思想如下:第一,在对待父母和长辈关系方面,《弟子规》认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建设事业后备人才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李毓秀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少年儿童极好的传统教材。为了让《弟子规》内容精神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古为今用,文章特译了《弟子规》,诚望大家斧正。  相似文献   

9.
《弟子规》今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建设事业后备人才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而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李毓秀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少年儿童极好的传统教材。为了让《弟子规》内容精神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古为今用,文章特译了《弟子规》,诚望大家斧正。  相似文献   

10.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全文共有360句,由1080个字组成,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邹玲 《教师》2013,(16):115-1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班孩子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改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蒙学,都非常强调"做人"的教育,在知识教育里都渗透着做人的道理,贯彻着为人处世的准则。《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据《论语》分五部分编成,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和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13.
《弟子规》出笼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本浸透孔孟毒素的“启蒙教科书”。作者李毓秀采用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易记易背的顺口溜形式,把反动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具体化、通俗化,用以培养地主阶级的接班人,毒害广大青少年和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4.
<正>"有余力,则学文"出自《弟子规·总叙》,其源头则须追溯到《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也正是在《论语》经典教义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引申,列述弟子居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原则与规范。该文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全篇在"总叙"之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08,(9):2-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  相似文献   

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钱文忠教授说:如今的孩子获取  相似文献   

17.
<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弟子规》是当时皇权、神权下的产物,统治者需要顺民、傀儡、奴隶,所以《弟子规》一诞生,就受到皇家大力追捧。主题就是听话,无条件服从。只强调无条件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儿童很难接受。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关爱,更谈不上感恩。种种现象表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家庭教育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因素。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从我们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传统道德文化的缺失,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一、深刻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黄济 《中国教师》2006,(8):18-19
二、《弟子规》《弟子规》一书,为清人李毓秀所撰。他把《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所讲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编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通俗蒙学读物,名为《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由于它通俗易懂、易行,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为清廷定为幼学的必读教材,曾经盛行一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今天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这本书又为大家所重视。《弟子规》共为五个部分,其首章“总叙”将孔子的原话,用三字句改编成为:“弟子规,圣人训;…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论坛》2013,(12):62-6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共360句、1080字。除总叙外,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7个章节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涵养德行的优秀读物,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