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前我国的乡土教育面临不少阻障:乡土意识的淡化使乡土教育丧失了情感基础,乡土文化的边缘化使乡土教育丧失了资源依托,乡土教育的形式化削弱了乡土教育的成效。要找到乡土教育的突围之路,充分发挥乡土教育的作用,可通过如下路径:注重乡土文化宣传,重塑乡土意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乡土教材;依托地方高校资源,培养专门师资;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开展乡土活动。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吉林省边疆地区中小学乡土教育的课程实施状况,发现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时设置、课程资源、教学师资和教学保障等方面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增强乡土教育课程意识、制定乡土教育课程标准、重视乡土教育资源开发、转变乡土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加强乡土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完善乡土教育保障体系、建立乡土教育教学指导体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乡土知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好乡土知识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思想感情。本文探讨了乡土知识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地位、现状及运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清末江苏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史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特殊种类,是清末民初的小学乡土史地教材.晚清政府教育改革,在全国小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直接促使了乡土志的产生和兴起.民国政府也同样注重乡土史地教育,编写乡土志(教科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成为当时小学广泛开展的活动.江苏省乡土志作者成分复杂,成书数量大,体例多样;乡土史地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要求改良风俗,增强经济竞争力,富有时代气息,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乡土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本地区乡土音乐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乡土音乐知识,既是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是地方音乐教育办出特色的优势所在。本文从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对如何把乡土音乐资源引进高校音乐教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罗迎新 《嘉应学院学报》1994,(2):111-116,110
本文阐述了乡土地理研究的对象、性质、域的确定及地位和作用,研究与分析了学习动机和行为心理在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中学与高师乡土地理教育的区别和联系,为乡土地理研究和教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乡土志是地方志的一个特殊种类,是清末民初的小学乡土史地教材。晚清政府教育改革,在全国小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并编定《乡土志例目》作为范式进行推广,直接促使了乡土志的产生和兴起。民国政府也同样注重乡土史地教育,编写乡土志(教科书)、开展乡土史地教育成为当时小学广泛开展的活动。江苏省乡土志作成分复杂,成书数量大,体例多样;乡土史地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爱国、爱乡思想,树立自强意识,要求改良风俗,增强经济竞争力,富有时代气息,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8.
乡土意识是指个体基于自身经验对乡土文化自觉、能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乡土感知意识、文化坚守意识、朴实求真意识和同乡凝聚意识.它是农村教师保存教育本真价值的重要依靠,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支撑.受城镇化和多元文化影响,农村教师乡土经验感知趋于模糊,乡土文化情结有所动摇,乡土教学意蕴相对弱化,师生乡土纽带作用虚化.通过自我审视、中正态度、求真求实、复归人师等措施来促其乡土意识的养成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4):34-35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语文的教学而言,由于他们自身不能创造性地去开展更多的活动,增强自身的语文意识,所以,在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节奏下,不仅要放慢追求盲目,形式化教育的脚步,同时要积极抓住身边可贵的乡土文化资源,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一切优势,弥补农村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不重视,以及缺乏先进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的缺点。  相似文献   

10.
乡情素养是乡村教师通过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特殊职业素养,具有乡土性、稳定性、在地性、回应性等基本特征.乡村教师乡情素养由乡土知识、乡土情感、乡土意识、乡土能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乡土知识是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关键力、乡土情感是乡村教师"留得住"的核心力、乡土意识是乡村教师"下得去"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1.
江苏南通教育文化剖析表明,地方教育文化是教育文化中最具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地方教育群态、形态、生态是构成地方教育文化的三大要素,"教育之乡"是地方教育文化的典型范式,科学发展地方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创建和而不同的地方教育,地方教育文化研究具有认识、理论和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Keith Holmes 《Compare》2004,34(2):197-214
This paper draws upon 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 in the small Caribbean state of Saint Lucia (population 154,000) to examine how local knowledge and values can influence the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 It is argued that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have strengthened the ability of Saint Lucia to media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gendas to suit its distinctive ‘social ecology’ and circumstances as a small state. Saint Lucians, it is argued, are reconceptualiz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ways that better reflect the society's Kwéyòl‐majority culture, oral traditions and postcolonial context. The boundari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re therefore being stretched to incorporate local knowledge and values and multiple modes of meaning‐mak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increased recognition of the epistemological issues and cultural values that are at the heart of efforts to strengthen research capacity ca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democratizing the education policy proces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itself.  相似文献   

13.
Traditionally,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knowledge between generations in Micronesia was the role of family, in particular parents and grand parents. To what extent is that role still important today? In this article, we draw on data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to high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roughout Micronesia in 2002 and 2003 to consider how culture is being transferred between generations today. We argue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communities being closely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formal education including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schools and their curricula to ensure that local aspirations are satisfied. Micronesian children have expressed preferences for favourite food, drink, and entertainment that follow international trends closely and are mov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choices. The data also show a shift away from traditional family-based cultural education to a more formal school-based model that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s being familiar and sympathetic with local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改革潮流中,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寻求地方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地方音乐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为日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围绕教师使用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现状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与多元文化教育之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课程的设置与知识的关系,经历了由地方性知识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到主流文化主宰下的学校课程,再到以主流文化为国家课程、以地方性知识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地方性知识已经成为当今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来体现。  相似文献   

16.
乡村学校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在所调查的5所乡村学校中,师生的乡土文化传承总体状况不理想。乡土文化传承态度均值高于文化实际践行,教师与学生在乡土文化传承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调研的数据,教师和学生要从不同的视角给予教育支持。对于学生,要基于耦合理念实施多维度教育;对于教师,要基于地方性知识,从培育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怀、多元文化品性以及乡土知识教学转换能力方面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土文化日益式微,"断裂"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实践层面的乡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被肢解的危险,观念层面的乡土文化也在市场化和现代化大潮中被边缘化,其结果是乡村文化呈现出整体的逃离与缺席,乡村学校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弱化、主体断层,乡土教育土壤贫瘠、氛围缺失。为此,乡土教育的复兴迫在眉睫,这一复兴是乡土文化从"被动扬弃"到"主动觉醒"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将地方文化适当地融八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语文教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对语文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地方文化的语文教育特性主要体现在:地域性、人文性、工具性、丰富性、动态性。地方文化具有六种语文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语文德育功能、语文美育功能、语文课程建设功能、语文体察学习功能、语文探究学习功能。  相似文献   

19.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民间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海南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从展示乡土文化精华,营造鲜明乡村印象;植入非物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教育性,注重开发参与性和知识性旅游生态产品等方面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南京区域文化是南京文化的代表 ,但它在历史上又融合了北方文化的某些特性 ,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说南京区域文化是古吴地文化的一个发展。而要对此作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我们必须利用多学科的知识 ,去认识古吴地文化及其历史各个时期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