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俗话说:“佳作常自改中来。”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离不开改的功夫。但是,小学生囿于认识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限制,作文写完即认为无事了。“学生习作,教师批改”,似乎成为一种模式。学生对老师的改笔却不甚关心,甚至是“置之不理”,结果,老师付出...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极其重视文章的修改。正如鲁迅所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善写不如善改,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是写的深化过程。“文章不厌百回改”,尤其对中学生来说,这种修改更是重要。  相似文献   

3.
文章修改ABC     
文章不厌百回改。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老舍说:“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欧阳修著名的《醉翁亭记》“修饰之后,与始落笔有十不存五六者”。果戈理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看,我们的前辈把文章修改看得多重要。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他们认真修改文章的精神很是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中,固然有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佳作,但大多数的好文章都得力于修改。那么,中学生修改文章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A要检查主题是否明确,材料是否充实。换句话说,就是文…  相似文献   

4.
<正>许多同学写完作文之后,往往就不再仔细阅读,而是直接上交了事。这样写出的作文常错别字连篇,病句频频,层次混乱,有的甚至偏离了主题。其实,文章写完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反复雕琢才能成为精品。古今中外的所有佳作,无不是作者用心修改的结果:《红楼梦》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4000字,改动的地方却多达160余处。何其芳说:"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相似文献   

5.
<正>理论和实践证明,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习作修改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呢?一、引经据典,明确重要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写完,并不意味着其过程的终结,还有修改这一必不可少的环节——"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典范很多,通过讲解这些事例,唤醒学生的自主修改的意识。鲁迅曾说过:"写完文章至少要看两遍,将可  相似文献   

6.
有些学生往往将写和改割裂开来,认为作文写完就万事大吉,至于改,那是老师的事,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也不去认真对待,往往是匆匆一瞥便束之高阁。要知道,文章写完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只有经过反复雕琢才能成为精品。所有的佳作,无不是作者用心修改的结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7.
<正>[写作指引]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修改润色”。文章不厌百回改,即使唐宋八大家,也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润色:欧阳修写完文章,要反复修改达到完善后才拿出示人;苏轼的《和欧叔弼》中“渊明为小邑”一句,改了三次才定稿;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十三次。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华章》2007,(12)
"作文难,修改作文更难",这是学生常常发出的感慨。甚至更多的学生认为写作文是学生的事,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作文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些话都告诉我们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我们耳边也经常闪现关于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关于杜甫念诗给老婆婆听的故事;现代的叶圣陶在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改文章时,都是那么仔细。这些事例都说明修改在好文章的形成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可见,一篇成功的文章是离不开修改的。但平时学生往往文章一写完就交给老师,认为万事大吉了,评改是老师的任务。而教师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学校改不完带回家里改,学生则对教师的辛勤劳动无动于衷,有的只看一眼等级便了事:有的看一下评语,根本不顾及文中教师批改的情况;有的看都懒得看。这样的批改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相似文献   

10.
唐耿雄 《湖南教育》2005,(15):32-32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说文章写好后不要怕修改,越改会越好。凡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但主要是自己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初步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示范批改。这一方法是教师当众就某一篇作文进行公开批改,以示范例。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并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再进行集体修改,使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目的、方向、内容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修改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不厌百回改。”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后,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即培养学生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狂沙始到金”,正确、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是好作文诞生的摇篮。但是,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和正确修改作文的方法。有的学生写完作文连看也不看就交给老师,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就感到文理不通,写完后也不修改,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写作文是我的事,修改是老师的事”,连作文中不会写的字都不查字典,空着格让老师填。如何培养学生正确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13.
一、讲清意义,树立信心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而学生写作文往往是写完了事,最多是检查字词上的错误,没有仔细修改的习惯。老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白,一切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从而树立起改好文章的信心,为培养修改能力奠定基础。二、明确要求,把握尺度培养学生自改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小学生的作文写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只有反复修改,才能写出具体、生动、形象的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下面,我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本文将一篇考场失误文进行修改,升格成为"满分"佳作,使考生对一篇文章的优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好的文章不是一下子就写好的,而是经过数次至数十次的精雕细刻,推敲琢磨,反复修改才写成的.作家们共同的宝贵经验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都说明了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和“文成于改”的道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寻求写作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17.
卢宁 《成才之路》2010,(11):I0019-I0019
三分文章七分改,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而得来的。小学阶段,学生作文一般都是由老师批,学生改,最后老师肯定,才算是合格。长此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写作文。文章草稿早早写完后,便等待老师的“检阅”,发下来后,学生只看圈圈点点及老师的评语。在改作文时,也往往受老师思路的影响,写出一篇篇“老师满意”的文章。长此以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重作文指导、轻作文修改的情况.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凡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主要是自己改.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呢? 一、引例开道,师生议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训练."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写作,而且要督促学生修改文稿,使学生受益终身."引例开道,师生议改"是体现写作、修改一体的一个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修改”?不愿还是不会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而且是改出来的。不管什么样的作家,没有不在“改”字上下功夫的。“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其芳)“写完了,连标点都要改,毫不留情。”(老舍)新课标非常重视修改,要求在各个学段中积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明确指出,只有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具备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了修改作文的习惯,才会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根据调查,目前学生修改水平不容乐观,究其根本,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不愿修改。根据调查,对于自改作文,小学生心理…  相似文献   

20.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许多文人都主张“文章不厌百回改”,“淘沙不倦则好物出”,认为“多改出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把自己写好的诗读给老妪听,请她们帮助修改;清代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红楼梦》;鲁迅也曾说,他的文章写好后总是放进抽屉里,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每看一次都觉得有许多要修改的地方,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名家之作尚需修改,何况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