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几何时,探究作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几乎充斥着每一节课的教学,甚至成了检验老师教学理念是否更新的一把标尺。然而,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探究在语文课堂上却遭受冷遇,甚至有人提出质疑。那么探究究竟怎么了?我们先来听听几种声音。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教育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教师对预设和生成、平等对话、回归生活、资源开发等教学理念耳熟能详,语文教坛到处充盈着人文、自主、感悟、探究。网络资源、合作学习等铺天盖地地涌进课堂,整个课堂你说我说大家说,热闹非凡。外显的景观轰轰烈烈,但是在这异彩纷呈的背后,悉心洞察和静心思忖一下,又不难发现大家热衷的一些教学现象中问题也相伴而生。种种情况似乎总让人感觉到我们的语文教育有时候过于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好像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远程研修的学习中看到一位教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面是这位教师执教这节课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很快就由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就是大量的测量练习。(用时6分钟)教学过程(二):让学生经历这样几个步骤:(1)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小棒的两端拿起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横着看、竖着看;换只手再比比。  相似文献   

4.
杨武昌 《云南教育》2007,(11S):32-32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有的教师对“探究”的理解片面,出现了一些走极端的做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章莉 《学子》2013,(8):22-2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探究性学习"作为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要想让语文教学在探究中生彩,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精彩,必须要"巧妙"地实施探究,让探究"巧"进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做系统而细致的工作。养成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相似文献   

6.
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之一。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和教学无类,到上世纪80年代的素质教育,再到上世纪末人文性与工具性激烈论战,我们不能不承认,倡导语文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也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但是,过重强调语文人文性所带来的弊病也不容忽视。在近年的听课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书还没读懂,教师已将话题引到了人文教育上。可以说,教师重视了文以载道,却忽视了文是道的载体,教学重心偏移。  相似文献   

7.
真语文面临的困境:真语文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和真语文教学过程"失真"。真语文"失真"缘由: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语文教师素养不高、语文教研活动形式化和过分拔高学生主体地位。回归真语文的"指路灯":素质教育要深化、语文教育专家引领要落实和语文教师素养要提升。  相似文献   

8.
葛余刚 《成才之路》2012,(13):95-95
正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很好地研读文本,挖掘文本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着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的问题。一、有效对话——彰显"工""人"的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表演与对话的情境。教师通过情境的模拟,  相似文献   

9.
10.
《伯牙绝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全文不足百字,却将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以及伯牙为什么绝弦准确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是一篇比较浅近的文言文,只要教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能读懂课文内容。从该课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大多让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课文内容。因为  相似文献   

11.
丁一 《江苏教育》2012,(35):35-36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无巧不成书,有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执教了同一篇课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册中的第26课《水》。尽管教学的内容一致,但纵观学生的课堂表现,两节课却大相径庭。一堂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争着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另一堂课呢,课堂气氛沉闷而压抑,课堂发言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同时根据教学进程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百科之母。工具性与人文性灶语文的一枚硬币的两面,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使学生“熟能生巧”地操作语文工具,还应当致力于为他们打下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底子,使学生既能有“一肚子诗文,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章,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又能有“正义感、民族爱、山河恋、儿女情”健康的人格,还能会学习,善思考,懂创造。实行“诱思自悟”式教学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应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强化主动探究的自觉性,提高主动探究的能力,从而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的策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章莉 《学子》2013,(9):22-2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探究性学习"作为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要想让语文教学在探究中生彩,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精彩,必须要"巧妙"地实施探究,让探究"巧"进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做系统而细致的工作。养成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文性凸现了,语言感悟增强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读中感悟”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读”占鳌头已成为一种潮流进入了我们的课堂。然而,所谓的“多读”,仅仅是读的机械重复或是花样的变换吗?如何使朗读更深入、更有效、更充满感悟、更令人感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对“朗读”又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反躬自问,或许能得到更多的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文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这个结论的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是怎样的“统一”?也许有不少人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讨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杞人忧天,自找麻烦;不思考、不回答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有关语文学科性质观点的探讨,辩证地看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此得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能读书"、"能作文",除达到技术的训练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正是基于此,产生了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这里,想借几个鲜活的课堂故事来探讨“活动”这一话题。 “活动”,一度成为语文教学界的“热词”;“活跃”,也曾被视为评价一堂课的关键指标。有教师声称:活动,将使语文课堂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属性,是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及的,也是学术争论的热点。“两性”之争关系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倾向。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论证现有的语文课堂在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之下更应该注重“工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