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在任首辅的十年间(1573—1582),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危机,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他的丰功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和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本文试图论述策略的运用是张居正政治上取得成功、改革之所以取得成效的原因,说明政治策略的运用是中国的改革家们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一五五○——一六一六),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出身于书香之家。三十一岁时,因与当时的丞相张居正的要求不合(?),未曾中第,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但他一直没被统治阶级重用,只是充当小官而已。汤显祖在士宦穷通上的不得意绝非偶然,而是与他和统治者不合作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处处不合统治者的口味,处处与他们相乖违,是个政治上的反对派。比如一五九一年他给万历皇帝朱翌钧上了一道“论辅臣科臣疏”,说“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有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严历地批评了张居正、申时行在任二十一年的黑暗腐败政治。这一下,不仅群小所不  相似文献   

3.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1525—1582)是明代绝无仅有的政治家。围绕张居正其人及其推行的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已经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论文和专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主题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充分重视和深入探讨。从严格的观点看来,张居正是一位政治实干家而不是政治理论家,但他的实践不是建立在盲目的内心驱动力之上,而是基于他对现实社会的清醒而深邃的认识和思考,这就使他的政治思想获得了特殊价值。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较全面、系统地把握张居正政治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这也有利于理解他上演的那部关于衰落和拯救的戏剧。 一、治乱周期 在对中国历史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张居正提出了循环的自然和社会变迁观念:“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这种说法并无特异之处,是士大夫都能接受的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久远深厚的根源。但是,张居正以此为基点建立起来的“治乱周期”在16世纪中叶的中国却是十分大胆和独特的。他认为:  相似文献   

4.
十六世纪下半叶,明朝首辅张居正发动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丈田均税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关于这次丈田,《明史·食货志》等记载有许多含混不清之处,影响甚广,笔者认为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元1572年至1582年,即明朝隆庆六年至万历十年,兴起了一场企图挽救明王朝统治危机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整顿吏治和改革财政,领导这场革新运动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卓越的理财家张居正.一、针砭时弊,对症下药张居正的革新措施,是针对明朝的时弊提出来的.他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这正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对于明王朝全面出现的统治危机,他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十五岁的张居正就给世宗上了《论时政疏》,指出明朝有五大积弊,建议皇帝实行改革.这五大弊病,归纳起来是三个突出的问题.第一,政治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这就是明代的张居正改革。明神宗隆庆、万历年间,以张居正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在农民起义的推动下,推行了法家路线,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批林批孔运动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张居正及其改革进行剖析,对于正确评价封建社会后期法家的历史作用,正确认识法家的阶级属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张居正是明中后期久负盛名的改革家,被时人誉为“救时宰相”。他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考量,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无与伦比的才干和胆识,在万历初年主导了一场关乎衰败与振兴的历史活剧。本文以史实为依据。从五个方面对张居正经济改革思想做一系统探析,以期对今天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明朝隆庆、万历初年,张居正针对时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后人曾高度评价这次改革:“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又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显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然而,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力,同反对派进  相似文献   

9.
张居正主持内阁后 ,于隆庆六年 ( 1572年 )六月十九日受到神宗召见。感激之余 ,张居正当场表示要“竭才尽忠”报效君恩。事后 ,在谢恩疏中他又申明自己的主张 :“方今国家要务 ,惟在遵守祖制 ,不必纷纷更改。”张居正说的是肺腑之言 ,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什么改革 ,想的只是振兴明朝 ,恢复太祖时的兴盛。他的“遵守祖制”的核心是加强中央集权 ,并全力为此奋斗。但张居正所处的时代与明初已有所不同 ,这就逼迫他制定出了顺应形势的多种措施 ,出现了改革的局面。如仔细分析这些改革措施 ,也不难发现种种脱胎于洪武年间的痕迹。张居正承袭了开…  相似文献   

10.
明王朝以伦理作为其合法性基础。张居正为了顺利实施其改革计划而采取的与李太后、冯保结盟,用人及“夺情”等手段,客观上触犯和践踏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伦理,侵蚀了明王朝的合法性基础。张居正强国富民、稳定王朝统治的改革目标,虽然能获得合法性认可,但他为达致这一目标所采取的改革手段却不具有合法性。目标与手段的合法性悖论正是张居正改革的悲剧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张居正为明代杰出的内阁首辅,在嘉靖、隆庆二朝,他针砭时弊,励志改革,但都未能引起皇帝重视,万历初年,他升任内阁首辅,神宗年幼这一特殊环境给张居正一个施展才略的机会,神宗委大柄于居正,对居正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张居正得以推行改革。但是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遭到明神宗清算,万历新政因此毁于一旦,神宗对张居正改革给予了很大支持,但万历新政也断送于他手中。  相似文献   

12.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3.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嘉应州(今梅县市)人。他于清光绪二年(1876)在北京考取举人。同年底随中国驻日本第一任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为参赞。一八八二至一八九四年间,他先后出任旧金山、伦敦、新加坡的总领事。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他因与康有为、梁启超有牵联,于同年十月中旬遭革职返归故里。 黄遵宪不只是晚清著名爱国诗人、政治改革家、外交家,而且他还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新颖的见解,并曾积极从事教育活动,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张居正的政治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统治阶级挽救其政治危机的一次行动,这次改革虽然进行仅十年左右,但因为它是在明王朝行将崩溃的情况下进行的,作为改革家的张居正针对社会的积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防止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张居正在实  相似文献   

15.
宇文泰(505—556年),鲜卑族,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在他执政期间,力行改革,使西魏转弱为强,并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是北宋中期封建地主阶级中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于公元1068年(熙宁二年)神宗赵顼即位的次年,被拜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其内容所及,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尽管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变法在取得一定成效后,还是归于失败,但就其变法的思想而言,实有一些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7.
杨浩 《华章》2012,(31)
张居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历经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担任万历朝的内阁首辅.担任首辅期间,张居正的行政改革使得大明王朝重换生机,对于明史来说张居正的“江陵柄政”作为了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而标榜史册,可见张居正行政改革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万历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万历四年(1576)冬,以一条鞭法改革闻名海内的庞尚鹏被张居正起于废籍,出任福建巡抚,推行一条鞭法。该文考察了这一事件与张居正大改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中后期社会变革的历史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居正以其卓有成效的改革名垂青史。他集帝师、首辅于一身,是皇帝的实际监护人,培养教育幼主万历是他的重要责任。然而他虽呕心沥血耿耿忠心却培养了一位不合格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巨大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张居正夺情事件作为张居正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对张居正后期的政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从礼与政治的角度分析夺情的缘由和朝中官员对夺情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夺情对张居正改革事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