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叙事的角度来解读赵树理、孙犁小说中革命话语的现代性危机,并着重从话语形态与革命图景、赵与孙小说叙述者的文化身份及革命话语危机的显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证,旨在说明两位作家话语形态的差异及与时代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铁木前传》是孙犁创作于50年代中后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发表以来颇多争议,但往往各执一词,未能探究其真正含义。实际上它集中体现了孙犁思想的内在矛盾,是其矛盾的艺术解决。一方面在表面上孙犁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另一方面在深层次上孙犁又对人本主义个性自由思想充满向往,因而,作品中充满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使这篇小说成为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3.
《红岩》作为一部17年文学时期非常重要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共产党人经受肉体酷刑和精神酷刑的描写来展现英雄们崇高的革命意识。文章从刘思扬的成长变化透析革命战士在经受洗礼中个人话语逐渐服从于革命话语,抛弃个人情感,成为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现象,以及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对主体的"询唤",从而对主人公和读者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1):129-134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5.
“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化精神给学注入的个人话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批青年作家伤口中主要表现为爱情受到压抑和摧残的苦闷,而革命恰恰可以以暴力反抗和宣泄苦闷,于是有了恋爱与革命的结合,产生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伤模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民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个人话语在革命的语境中日渐陷入尴尬的境地,乃至被驱逐出学创伤。这种状况对后来的学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左翼革命文学以"革命话语""接着说"的姿态对五四新文学进行合理承传和修正,它非但不是对"人的觉醒"的五四人性启蒙精神本身的否定,而且是充分肯定其价值性的追求,是中国现代文学追求人的解放的一种现代性话语策略与转换.在革命话语的背后,文学家们所热衷的恰是革命与生俱来所携带的叛逆性和人的精神自主性,体现的是左翼革命文学所追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7.
孙犁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的一生不但在参与和守护之间徘徊,而且也在知识者的守护与反抗之间选择着。这些矛盾既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也表现在为人与为文的冲突中,而这种矛盾和冲突也凸现了孙犁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人生经历与难以调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孙犁抗日小说具有独特的浪漫唯美风格。除受到魏晋文化和古典主情文学传统的影响外,孙犁还借鉴了以屠格涅夫为代表的西方浪漫文学和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因此,他的抗日小说创作完美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革命使命。  相似文献   

9.
选取了"抗日小说"中若干个较为典型的女性形象加以深入地分析,对孙犁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并结合作品,探究了孙犁作为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相当矛盾的认识与态度,并最终归纳出孙犁复杂而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前期思想中有官方、个人、市井三种言说立场,儒学、佛道、中唐市井文化是其产生的文化资源。三种言说立场之间存在着矛盾也有内在联系:官方话语和个人话语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兼济与独善、仕与隐的矛盾,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矛盾;个人话语与市井话语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文化精英主义和文化平民主义的矛盾等。心理结构中超我、自我、本我的人格冲突和他的三种文化身份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他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1962年孙犁重写《风云初记》的尾声,并赋予次要人物女县长李佩钟以“烈士”身份。这是一种值得探究的叙事策略。从文本的深层结构而言,李佩钟更是作为知识分子形象言说的载体,在她身上凝聚着作者孙犁对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表达诉求。在某种意义上,孙犁身上的主体人格间性使小说叙事陷入一种欲说还休、欲言又止的两难之境。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十年文革,孙犁心灵受到巨大的震荡。他开始怀疑以往的许多信念,又没有找到新的精神支柱,心里一片迷茫。早年的孙犁浪漫,有激情,写出风格清新明丽的荷花淀系列小说,深受好评。晚年的孙犁再也写不出那样的小说了。其中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性情的原因。晚年的孙犁杯弓蛇影,小心翼翼地在书中寻找精神的逃路。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16-121
"文学散兵"是孙犁文学生涯的客观现实,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它表明:孙犁是革命队伍中鲁迅式的战士,创作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出发点,以建构积极向上的现代民族精神为宗旨;孙犁具有坚定的现代知识分子立场,文学生涯中的各种外在干扰不能动摇他对思想自由的坚持;孙犁在逃避中保护自己,保存自我。"文学散兵"定位的核心是对作家独立精神生活的捍卫,对作家主体性和文学主体意识的强调,既是对自己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当代作家精神品格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15.
赵霞 《语文学习》2024,(2):42-45
<正>人物对话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在《荷花淀》中使用近一半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这些对话描写不仅展现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作品根植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体现了《荷花淀》别样的革命书写方式——人性人情与革命话语相融合。通过分析对话长短及内容的变化,可以深入探究孙犁个性化的文学创作理念,了解《荷花淀》的独特文学价值。一、简短对话中的个人情愫《荷花淀》全文共有54处对话。对话长短不一,不算标点符号,最长的106个字,  相似文献   

16.
本从本解读入手,探讨晚年孙犁创作所蕴涵的化意味以及给予人们的启示。认为复出后的孙犁首先是从个人的记忆中搜寻美好的人性与人情,追觅革命的情怀和情操,进而观照现实,鞭策来。为了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晚年孙犁还走进历史的隧道,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探寻社会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此说是对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和批判。但是晚年孙犁的内心隐藏着深深的困惑、感伤和绝望;由于难于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坛时尚的急剧变化终于导致他愤然搁笔。晚年孙犁的被迫搁笔与他中年时的自觉边缘化截然不同,它反映了不同化价值观念的对立与碰撞,表明了现代中国人的某种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17.
朱燕 《快乐阅读》2011,(16):188-189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经典作品,以诗情画意和革命乐观主义而著称。这篇充满着浓浓诗意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散文美感,在解放区的文学园地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小说《色戒》的解读指出,在战争和社会转型时期人性被扭曲。女性由于没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人格,她们的躯体往往被异化为革命工具。反过来,用躯体进行革命的女性又往往遭到革命同志的鄙视和唾弃,革命和伦理因此构成了对女性的双重压迫。以易先生、邝裕民为代表的男性占有政治话语和男权话语的双重优势,终于成了"虎"。而王佳芝承受了革命和伦理的双重压迫,她的心理和情感困惑不仅导致刺杀行动失败,也必然沦为"伥"。  相似文献   

19.
革命纪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辛亥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活动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辛亥纪念中,"革命"一直是一个核心话语."革命"话语来源于孙中山对革命进步性与正当性的阐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要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完成重建民国的任务,就必须把自己塑造成辛亥革命的真正继承者,借纪念来强化人们的辛亥记忆和现实认同.因而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确立了一整套党国体制下的"革命纪念"制度,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推向高峰.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从凸显自身的革命斗争与革命功绩的原则出发,对辛亥史事进行裁剪并简化,并任意拔高与国民党密切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从而建构了一个"本党"革命奋斗史的辛亥记忆.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进一步把自己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泛化成"革命",将"革命"打造成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价值标准,"革命"的宗旨和对象一步步发生异化,从而在内涵和形式上都偏离了孙中山的"革命"观,成为一种强劲的意识形态话语与说教.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9-115
"物"是孙犁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维度。孙犁不同时期的小说中留下了人与"物"的不同关系。"物"成为理解孙犁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孙犁小说的风格与叙事嬗变都与"物"有关。只有把握了"物"在孙犁小说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孙犁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在土改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越发突出,"物"不但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了批判和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