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的“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以客之功”,即“以客为功”——句中之“之”犹“为”,应是一个泛义(意义广泛的)动词,这里可具体解为“成就”、“取得”、“建立”之类的意思。“功”,名词,功业义。“以客之功”意即“凭借客卿成就(取得、建立)功业”之义。目前流行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权威的训释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隐”字常被释为“隐瞒”,但从哲学层面进行分析,会发现这种说法有悖于孔子的一贯思想,因而是错误的;同时通过训诂考据,得知这个“隐”字应释为“审度”。训“隐”为“审度”既有哲学上的依据,又有训诂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男女搭配得当,工作就会有轻松、愉悦的情绪产生呢?原来人体各有自己不同的气味发散。男女的气味亦各有不同。“人的微弱气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因之,方家颇多评论、研究,且不无精妙之高论。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的修辞手法,却不敢与他说苟同。这句话,很多同志都认为作者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格,且现在所见的各种供教学用的参考资料亦都执此说。如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千里万里都是冰封雪飘”之义。但我认为,此话只是一般描写性的句子,并不存在所谓的“互文见义”。我们只要把其后面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联系起来略加考查,就不难…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教学领域中人们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理解仍停留在旧的认知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教学有法"的理念,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进行新的解读。"教学有法"既指在教学中存在一种稳定的具体的方法、手段,又可以理解为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教学原则、教学规律,也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法则;"教无定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运用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建立在"教学有法"的前提下,教师只有遵循一定的教学法则和教学规律,才能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化论坛》2012,(5):19-19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何谓知者?何谓仁者?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者之知,乃明智之智,是为大智慧,非为小聪明。知者便是那些对自己、对人生、对人性有着足够的了解和领悟的人,并且因智慧而超脱;仁者,古人常说:仁  相似文献   

7.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句中的“后”字,后人一直理解为“子嗣”;“无后”二字通俗地讲,就是“断子绝孙”。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引用孔子的这句话,便取此意。(《孟子·梁惠王上》) 如此理解,这句话便成了市井上的诅咒之语;而人们又无一例外地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智者。如此人格如是之言,便有几分矛盾。——孔子不是说过“非礼勿言”吗?(《论语·颜渊》)情急之下,人们便将这句话认为是孔子在过度激愤时的反常之言。杨书案在其长篇传记小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课本注释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教学参考书》、《中学古文评注》(宁夏人民出版社)、《初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吾谁与归”中“归”的释义,认为“归”应训为“终、至”,“最终到达”。“与”在句中为介词,“跟……一起”。“吾谁与归(其谁与归)”的意思是:我还能和谁一起最终实现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奥妙)呢?”  相似文献   

10.
《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向天横”,多年来高中课本一直注解为“遮断天空。横,遮断”。看似可通,但再读细思,觉得欠妥:“向”漏注,直译不通。问题何在?经认真查阅,问题就出在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相长"一词出自先秦经典教育著作《礼记·学记》,我们通常将其读为"iào xué xiān g zhǎng".对于"教学相长"一词,目前的理解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1];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也将其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指出"‘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  相似文献   

12.
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解释各异,众说纷纭。余冠英先生释为“莲叶盛密的样子”。(见《乐府诗选》)许逸民等先生解为“叶浮出水面,挺秀鲜碧的样子”。(见《乐府名篇赏析》)高峰、孙桂清先生注为“指莲叶茂美、饱满劲秀、挺立于水面”。(见《中国古代诗歌精品》)《辞海·语词分册》及《辞海》(89年版缩印本)皆训为“荷叶相  相似文献   

13.
自晋以来,秦汉时代出现的地名“五岭”即被认为是五大山岭的意思。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依据的。五岭应为古越语的汉字记音地名,其义即大山;把五岭解释为五大山岭乃晋以降学者的误识与附会。五岭本义的破译,对探索中国许多历史地名的语源和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提到的“大国”一词,常理解为“强国”或”大的国家”,在阐述文章意义时,也仅把长勺之战作为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例泛泛而谈.至于齐、鲁怎么一个是“强军”,一个是“弱军”,一个是“大国”,一个是“次国”不甚了了.近日偶而翻阅《古代兵制概要》一书,又结合学习一些历史知识,方始有一些新的认识. 原来,“大国”不单是“大的国家”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人们总是亲切地把人民教师比作蜡烛,说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教师们也总以此喻为荣,站在三尺讲台上,勤耕不辍,灿烂不已;更有诗人、文学家、评论家把教师的“蜡烛形象”捧上天,  相似文献   

17.
《孟子》中“法家拂士”一词,历代学者均解为“遵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笔者在掌握一定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训诂学知识对该词进行重新诠释,结论为:“法家拂士”是孟子对特定的敌对派别的贬称。“拂士”即“道士”。  相似文献   

18.
“无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学术界有各种不同解释。从人生观的角度立意,便可悟出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9.
“玩转”本是一个方言词汇,表示“有能力胜任”之义。但在语言经济原则、陌生化原则以及网络传播的影响下,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众词汇,而且由于义素的激活,其语义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我们倘难解释“人”是什么,可指着活生生的人说:这就是“人”。用这种最现实、最具体的方式来解释“语文”,那么“语”即说出的话语;“文”即写就的文章;合起来取个名就叫做“语文”。语文是话语和文章的总和。这也许是文学、文章学都不能取代“语文”的原因,虽然以“文选”为教材的语文科向来都并无“语”,只有“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