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2.
3.
豹!令“百兽震惶”的豹,声震天地的豹,桀傲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十二行的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镜头般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4.
豹!令“百兽震慑”的豹,桀骜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5.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6.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豹》的不同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录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一首"咏物诗"的代表作<豹>,其诗借助于一个具体的"物",传达出诗人对"人"的世界、"人"的存在的思考,彰显出诗人探索人生意义时的痛苦和迷茫.  相似文献   

8.
今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奥地利诗人赖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咏物诗”的代表作《豹》。里尔克(1875-1926)与卡夫卡是同乡,出生于布拉格一铁路职员家庭。因父母婚姻生活不和谐,他从小未得到母爱,天性敏感,多愁善感。少年时代遵从父训先就读于军官学校,因体质虚弱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中途退学,后又进入商学院,也以辍学告终。里尔克从小喜欢文学与哲学,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与艺术史。他从青年时代起开始写诗,19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诗歌》,从此与诗歌有了不解之缘。1896年离开故乡布拉格到德国慕尼黑学习。他喜欢旅行,足…  相似文献   

9.
莱纳&#183;玛利亚&#183;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豹》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前期代表作,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此诗创作于1902—1903年,反映了世纪末抑郁、哀伤的情绪与心态,而且诗人创作由注重内心转向现实和客观,表现了他“物诗”的艺术新质。诗中描绘豹的目光“疲倦”到四肢“静寂”的外在表现,揭示“意志昏眩”的内在精神变化,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个体生命处境和人类“存在”问题的感受和思考。这些都是学习欣赏此诗的要旨。  相似文献   

11.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展示现实与生命的负面,拓展了诗歌观照世界的角度和方式。里尔克的诗歌则是穿透了怀疑和否定后的生命顿悟,是现代主义诗歌发展的新向度和独特成就。冯至受里尔克影响,接受了现代主义生命哲学关于对抒情本体的思考与追问和对世界的自觉担当,并以一名东方诗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习惯加以再阐释和创造性转换,从而写出了他的重要作品《十四行集》。诗中的这些现代性表征,也使他成为中国诗歌现代性转变的先导之一。  相似文献   

12.
《豹》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前期代表作,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此诗创作于1902—1903年,反映了世纪末抑郁、哀伤的情绪与心态,而且诗人创作由注重内心转向现实和客观,表现了他物诗的艺术新质。诗中描绘豹的目光疲倦到四肢静寂的外在表现,揭  相似文献   

13.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传奇剧,也是其晚期著作之一。莎士比亚深受圣经的影响,其剧作中同样存在着圣经思想和意识。根据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佛莱的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在此来着重分析下《暴风雨》中出现的三类人物原型,即神性人物、人性人物、魔性人物等。  相似文献   

14.
"天使诗人"里尔克的精神自传体小说《马尔特手记》营造了一个充满幽灵、生者与死者共居的童年世界,揭示出马尔特恐惧与兴奋并存的心理经验。在这复杂的情感背后,蕴含着他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幽灵经历转化为语言的努力,以及他在语言和现实间寻找家园而不得的挣扎痛苦。从"幽灵"与《杜伊诺哀歌》中"天使"形象的相似性,可以探寻里尔克诗学思想的发展的重要脉络。  相似文献   

15.
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中,帕斯捷尔纳克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宗教神性的叙事维度.这是一种超越性维度,作家站在现世立场的对立面,用心灵的良知,以宗教神性的观照来审视人的灵魂.通过主人公日瓦戈对自我灵魂的剖析,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表现了俄国传统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真正的宗教精神,这是苏联文学中坚持宗教精神血脉的作家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周英顺 《文教资料》2010,(11):24-25
莫泊桑的《项链》叙述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两次人生理想破灭的过程,体现了玛蒂尔德生存之困境.结合作者卓有成就的短暂生命历程分析。本文作者认为。《项链》暗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照,也正因为此,它的教育意义是常青的。  相似文献   

1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从李商隐的《无题》开始,蜡烛便成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现在人们仍然常用它来赞美那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如果说第一个用蜡烛来比老师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材了。小小说《蜡烛》是否也落人窠臼了呢?当然不。作家胡炎可不是依葫芦画瓢,他用老瓶装新酒,赋予了蜡烛以全新的含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奥地利)里尔克〈严重的时刻》题目“严重的时刻”表明生命流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命运凝聚状态即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个体生命生存情境。本诗围绕生存情境。特选四个“严重的时刻”。揭示个体命运的必然流程。  相似文献   

19.
徐权 《现代语文》2006,(5):65-66
藏族作家阿来,以特殊的身份,向我们展现了藏族的独特风情和特有的心灵。阿来曾以一部被誉为“浩大的民族史叙事”的《尘埃落定》获得茅盾学奖,蜚声坛。于2005年5月份,他又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第二部长篇《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由《随风飘敞》和《天火》两个相互关联却又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随风飘散》叙述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的经过;而《天火》则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机村人以及机村以外的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整个的《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则让我们感受到作阿来向我们展现的是处于藏族化的机村神性和人性力量的直接交锋,即神性的逐步解体和人性的俗化。  相似文献   

20.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