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德华同志在《这些是限制性定语从句吗?》(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1984年第3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逗号是不是区别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制性定从句的标志?邓德华同志通过分析英国朗曼  相似文献   

2.
《湖北教育》2003年第1期刊发了刘沛生同志的文章,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笔者对课程标准以及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的思考,现结合自己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循着从教育属性到教育的质再到教育本质的认识路向,提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遗传的方式或对人类文化、文明的积累和积淀相统一的观点,并论述了发现和确立这一教育本质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产业性不容置疑——兼与王晓辉同志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任何国家都要保持各行业在发展上的平衡。但如何保持平衡,各国的做法不尽相同,其基本策略是从中观的产业经济层面入手,建立产业间合理的结构性联系。但具体将哪种产业置于产业结构中什么层次和什么地位,主要取决于当时对该产业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既要遵循各产业特性的要求,同时也要着眼于调整产业之间不同特性的联系方式与手段。王晓辉同志(以下简称王)在《教育研究》1999年第12期发表的《关于教育产业属性的质疑与探讨》一文,很值得从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的层面上进行反思。什么是产业性?教育有没有产业性?教育的公益…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近几年,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证。目前,理论界对社会科学是否是生产力还在争辩,对自然科学是生产力几乎没有疑义了。但在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一日的《经济学周报》上袁志冲同志撰文指出,科学技术不应归入生产力范畴,而应“包括在上层建筑之内”,题目虽然是“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独立的要素”,文中所谈只是承认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大生产的巨大作用,而实际上否认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此观点本人不  相似文献   

6.
读了《新教育》2004年第4期张艳艳《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几点认识》,觉得很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怎样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兼与郭吉星同志商榷史明顺■梁明院“别人的思想对我来说,是不是客观存在?”对这一问题,《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7年第1~2期上发表了郭吉星同志“辩证地理解‘客观存在’这一命题”一文,(以下简称“郭文”)提出了新的看法。文...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刊登了杨建华同志的文章《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制约周期———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和元教育理论的误区》(以下简称杨文)。杨文以“元教育理论不是解决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本途径”为由,从常识认识层面外在地考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制约周期后认为,“解决教育理论危机的最根本途径是进一步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笔者深思之后,发现杨文因固于狭隘的实践观,有许多深层的问题值得商榷: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是否仅仅能从教育理论的外部去寻找?教育理论自我运动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教育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章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性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只要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非公有制经济朝着“三个有利于”方向发展,就不能导致我国经济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10.
杨鸿儒同志编写的《修辞知识》,作为“汉语基础知识丛书”之一,已于一九七九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特点正象编写者在《前言》中概括的那样:“主要讲修辞方式”,“着重讲意义、类型、社会作用以及怎样运用等,广引各类语体的例句,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分析说明,有详有略,通俗易懂.” 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对初学者是颇有帮助的.我们略感不足的是:编写者对一些修辞例句的特点注意得不够,因此例句与有关的说明往往出现彼此脱节的现象.下面举出几个例句来,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性质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只要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非公有制经济朝着“三个有利于”方向发展,就不可能导致我国经济的私有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法规地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兼与周卫勇同志商榷●李晓燕读了周卫勇同志发表于《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的《也谈教育法地位》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心情极为兴奋——终于看到在教育法学领域有了争鸣的局面。这无疑将对教育法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完善起...  相似文献   

13.
“体”即风格特征。稼轩体即稼轩词之风格特征。“形神兼备”谓之体,稼轩体正可作如是观。或日“形神兼备”乃艺术之普遍特征,但稼轩体自有其独特之形与神。就其“形”而言,稼轩体既能在词域内博观约取,集众成一,又能以古诗文为词,大量用典使事,还能把目光转注于民间俗语;观其“神”则是:稼轩体之英雄语豪而不放,妩媚语婉而不浮,闲适语闲而不适。总之,稼轩体之构成是其表层之表现形式美与深层曲折含蕴美的结合;是直觉印象之“面”和深层印象之“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省委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学校即由轰轰烈烈搞运动转入正常地抓教学的阶段。现在,学校领导已经深入教学。教学秩序已经初步树立,教师有了充分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大家都认真改进教学、辅导学生,主导作用得到了发挥。学生发奋读书,刻苦钻研。这一新的局面与过去开展评比竞赛的情况比较起来,我们深深感到评比竞赛不能作为领导教学的手段。现在学校已尼停止了评比竞赛,可是有的教育工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起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史学界不少论者都把李密看作反面人物,并将其从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队伍中“开除”了。孙达人同志的《论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失败》一文(载《思想战线》一九七八年第二期),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尽管孙达人同志说:“在历史研究中,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判语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但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却给李密这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下着一个清清楚楚的判语,即全盘否定。他首先从“原则”上肯定了“认为李密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阶级立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之后,谈论形象思维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伟大方针在文艺界、学术界得到真正贯彻的结果。的确,形象思维多少年来一直是文艺理论与创作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然而也是未能彻底弄清的问题。目前发表的许多文章,谈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多,谈形象思维的实质及其特征的少。即使谈到形象思维的实质与特征的,也未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挖掘思维的奥秘,而是就事论事,仅从文艺方面,或从认识论方面来谈的。其实,这里还有文艺心理的问题,如不涉及,就很难把问题谈清,就难免给人有谈得不深不透不准之感。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八年第3期上发表的童庆炳同志的文章《略论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以下简称童文)就有此毛病。我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研究思维活动是我的本行,因此,我想就自己研究形象思维的体会,提出一些看法来,和同志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八○年出版的施昌东同志的《“美”的探索》一书,对美的产生、美的本质、自然美、艺术美及悲、喜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论述,使人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些观点也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本文拟在美的产生这一美学的根本问题上谈一谈与施昌东同志的不同认识。美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西方美学史上有这样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的大脑的产物。英国哲学家休谟说:“美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察者的意识中……。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精神。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则是不依赖于人类的绝对精神。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以上两种观点相对立的,是从亚里斯多德到狄德罗,以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观。车  相似文献   

18.
对教育与发展问题探讨的断想——与叶澜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拜读了叶澜同志的长文《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颇受教益。掩卷细思之后,我谈点自己不同的看法,与叶澜同志商榷。第一,关于方法论问题。“三因素论”的因素分析方法是否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三因素论”并没有违背这一原理,它承认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制约作用,认为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在此基础上,“三因素论”认为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叶文认为,“三因素论”的因素分析是静态的、孤立的、片面的、绝对  相似文献   

19.
20.
<正> 最近,先后看到了潘凤湘同志写的《改革语文教学初探》(甲)(南昌市教育局《教学动态》1979年第2期)、《语文教读法初探》(乙)(《江西教育》1980年第1期)和胡经修、余应源同志写的《教会学生读书——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教学经验介绍》丙(江西师院《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以下引文按甲乙丙序号标明),使我们知道潘凤湘同志近三十年来“热心于语文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丙)取得了丰硕成果。潘凤湘同志那种“始终立足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大胆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