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民族体育、太极拳、传统武术类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三大话题,其中在民族传统体育分类研究中,热点主要集中在民族体育、散打、武术教学、武术套路、少数民族体育、气功和民族体育文化等方面;在武术套路分类研究中,热点主要表现在武术套路的教学、训练与竞赛等方面;在拳术分类研究中,热点主要体现在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少林拳、长拳等方面;传统体育养生方面的素材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民间武术以及优秀拳种的挖掘、整理与保护等方面的素材将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领域中的非热门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拳种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存的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以拳种为模式存在的,而各种风格独特的武术拳种,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征.拳种在内容构成上有"拳势"与"拳路"的二元结构特征,其中以技战术合一的拳势为用的基本单位;以程式化拳路演练为体的展现形态,拳势与拳路就是体用的二元统一.拳种在技击元素上呈现单一性特征,单一技击技法是拳种的技术源头,拳种在表现形式上以套路演练为标志,套路是技击技术艺术化的表现,拳种在训练过程上以求劲悟道为特征.  相似文献   

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运动实践等方法,研究了武术套路竞赛单对统一的历史、特征、方法等问题,经过分析目前武术套路竞赛中存在的技法缺失和劲法失真问题,以及单练套路与对练套路严重不匹配问题,以及对“打练结合”理解的误区,深刻认识武术套路本质与特征,最终提出了“单对统一”武术套路竞赛模式,单特指套路演练,对指套路式的对练,统一是指技法结构一致,实用劲法真实。强调套路“拳势”,单练与对打统一反映了武而文化、体用合一,重视过程,和合中庸等一系列思想,从比更高、更快、更强模式中解放出来,进而比和谐(单与对统一性)、巧妙(拳势结构复杂性)、修养(攻防转化柔化性),形成重体能更重技巧,重结果更重过程,重比赛更重修养的一种充满东方智慧的比赛模式。结论:1)武术套路构成基本单位是具有攻防技战术特征的——拳势。拳势不是随意的拼凑,必需具备战术意图和在一定条件下的可用性即攻防实效,能表现为“对打”。拳势攻防性是套路本质特征所在。 2)遵循套路结构的逻辑,如,路线结构是符合格斗“阵形”布局,动作衔接是遵循攻防转化规律,整体套路符合拳种要求。3)不同拳种的单练套路必需包含该拳种的若干主要拳势,同时,还必须使用主要拳势完成回合式、串联式等的对打形式。4)套路比赛是单练与对练统一的形式,单和对形式都要在“套式”模式下进行,评判主要标准在于对拳势合理性、多变性、艺术性等综合的整体性以及单练与对练的高度一致性。建议:单对统一是体用兼备的真正反映,是打练有机结合,是未来套路发展方向。建议首先在一些拳种比赛中采用此模式,不断完善本模式,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10级武术专项训练中做了小范围的实践运用,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认为传统拳课程目标中应该体现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高度。目前教学大纲中在拳种选择、安排顺序、时数规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从学科角度进一步完善。传统拳种课程内容选择包括不同拳种以及同拳种下不同流派的选择,不同拳种选择原则是按技法特点和人体结构特征分类选取,按拳种之间的内在逻辑性,构建拳种内容体系,基本分为五大类。同拳种下不同流派内容选择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横向,审视各家各派共性的内容,抽取最为基本的内容。纵向,深刻把握拳种技术核心,不断优化内容体系。目前传统拳课程教学方存在不足。如:划套路式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拳的特点,学生难以在短时间里真正达到大纲要求。总结提炼传统拳课程教学模式,是由桩功入手,突出核心功法练习,强化单操,配合拆手练习,功套用一体的技术结构,同时要上升到民族精神培养与文化修养层次的文化要求,由此构成具有整体性的传统拳种课程模式。课程支持体系急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的落差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武冬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23-1625
传统武术要在保留技击特征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时俱进地发展.其中,自身科学化是基础,推广是关键,传统武术人才培养是保证.具体途径是认定传统武术的基本标准、利用段位制模式推动各个传统拳种发展、培养现代型的传统武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生活和相应文化本体的历史演变,武术运动也随之发生了形态及至功能的变化,要融入奥运大家庭,武术改革之路绝对不会平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现状,提出了中国武术运动改革的思路,得出的结论是:竞技武术(套路、散打)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竞赛体系;相对于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依然显得发展缓慢,推动不力,重视不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评价武术项目的不确定和难操作性,注重竞赛内容和竞赛结果,忽视厚重的、历史沉淀的武术文化的支撑和渗透。  相似文献   

7.
摘要:社会的价值需求是文化存在的依据、发展的动力,当前“中国梦”对各种文化发展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分支,理应承担起一份责任,以自身价值功能助推“中国梦”,当然它也为处于茫然期的传统武术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动力。运用口述史方法和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武术社会价值与“中国梦”的价值需求主要契合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社会价值实施路径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回归的传统武术是保护自身文化安全的基石,符合“中国梦”文化安全的要求;繁荣的传统武术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动力,符合“中国梦”文化复兴的要求;传统武术的多元价值功能能够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符合“中国梦”之“人民梦”的要求。要实现助推“中国梦”,首先,传统武术需要文化自醒,确立主流文化地位;其次,从传统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出发,做好传统武术发展的顶层设计;再次,从技术和理论两个层面入手,规范拳种及其内容体系;最后,彰显传统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健身功能,采用社会普及与精英传承、传播并行的模式。研究结论对传统武术助推“中国梦”及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对比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套路拳种纷呈的特征从审美趣味、审美需求以及审美风格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武术套路拳种纷呈,一方面是缘于不断地融入了创拳者主体的情感与智慧,对套路动作根据个人的才情、主观意向与认知水平进行了“有意改造”,是创拳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的能动反映;另一方面,武术套路拳种纷呈满足了传承者不同的审美需求,是传承过程中的主观遴选和再次创造;另外,所创编与传承的套路拳种在审美风格上呈现出的多元化特征保证了武术套路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在扬武与抑武的交替下仍然保持着拳种纷呈而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思路两部分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指出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第一、突出"原真性",强化中国武术的实体:"拳种"的保护;第二、注重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三、注重文化传承过程中人的作用,强化活态载体:"传承人"的保护;第四、加强产生及传承环境的保护;第五、创新文化的合理运用,把握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第六、强化传统武术的法律保障;第七、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也是促进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武术套路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某些方面颇受人们的非议。文章运用观察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套路继承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武术套路技击含义的本质特征有所淡化;一部分拳种的动作规格、风格特点有所走样;武术功夫的深浅作为衡量标志的重要因素有所放松;武术文化的内涵有所衰退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简要回答了什么是武术套路的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武术套路技术发展方向的内容;处理好评分标准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实行国内外武术套路竞赛内容的双轨制;加强武术拳种技术回归和提升工作的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打造一个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武术对抗项目,以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推手的竞赛模式和竞赛规则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根据打造一个现代武术对抗类竞赛项目的实际需要,采取了“限定技术、精选技法、形成简明技术体系”的整体改革思路;经比赛试验可知,新的竞赛方法不仅消除了曾多年困扰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的顶牛、搂抱、抓衣服、像摔跤、满场跑等现象,而且使竞技太极推手比赛回归了传统,成为了众多太极拳家心目中的太极拳;采用先合手演练,再对抗竞技的比赛模式,既坚持了传统太极拳的“打练结合”,也具有浓厚的现代竞技体育气息,是一个突出的创新;在新的竞赛规则引导下,必将形成新的竞技太极推手技术体系,这正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以武术竞赛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解构传统入手,在深度考察武术现代化发展基础上,深化对传统武术和武术传统的认识和把握。研究认为,竞技武术是标识传统武术的通识准则,但是,同时还应兼顾传统武术的两大特质——一是农耕文明的社会基础,活动领域明确,一是拳种是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来辨别和理解传统武术。传统武术是武术的一种出场形态而不是唯一形态,它内蕴武术传统,但是它不能囊括所有的武术传统。武术传统才是真正维系武术发展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回顾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萌芽期、成型期、发展中的停滞与激进、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上难美化方向等几个阶段,然后,对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指出:向技击本质和文化特色回归将是其发展的大势所趋,同时它在整个武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将受到冲击.但是,这只是一个阶段性趋势,当其发展到极点以后,形势又将逆转.最后,各类武术.竞技武术套路内部的各个方面,将平衡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4.
武术套路运动竞技化历史寻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运用历史逻辑和定性分析,对武术套路运动近现代以来的嬗变进行梳理、分析,认为武术套路运动竞技化历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 "国粹体育"下的改良;2) 纳入现代竞技体育范畴的迂回前进;3) 新时期竞技化演进;4) "武术申奥"进取中的努力;对武术竞技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鉴,为武术在新世纪的竞技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参考,促进武术套路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传统在现代发展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视中国武术传统与现代发展,在"文化多维视野下",表现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理论互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认知转换;"实践"与"后实践"的辩证逻辑关系。武术在传统与现代的角力中寻求变革与转型、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进步中得以延续、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使命中彰显超越,突出体现了传统依然活在武术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借鉴体育人类学跨文化比较法,运用跨文化比较动作分析法、观察法、田野调查法等,探寻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典型动作与武术套路规范动作的历史渊源,从而探索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发展的当代路径。以兼具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特点与武术套路动作的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对通过录像和照片采集的武术套路规范动作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安徽花鼓灯的典型动作进行跨文化双向比较,从动作形态、演练礼仪及规则、传承方式、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动作名称、动作形态、审美观与传承人的社会价值观方面趋同,武术套路的部分动作形态、演练礼仪与规则、传承方式等与安徽花鼓灯也趋同。安徽花鼓灯与武术套路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具有"舞中有武""武中存舞"的身体动作的双向互证融合关系,这也再次佐证了"武舞同源"的观点。最后提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与武术套路动作融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建构有科学基础的活动内容系统是全民健身计划目的实现的需要,建构有生活内涵的活动内容系统是全民属性的需要,是全民健身计划终身性特征的需要。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武术的健身养生之道颇有见地,富有哲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存在很大程度的契合;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具有容纳和统筹多种活动内容与形式为一体的文化整合力,具有把相同文化背景的全体国民团结起来的文化凝聚力。因此,建构活动内容系统要以中华武术为其内核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对中国武术在全球化发展中受到的影响、西方体育冲击民族传统体育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这些问题对中国武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与作用,提出"继承传统"和"融会创新"等的武术发展"立场",最后指出"存旧立新"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正途.  相似文献   

19.
传统武术竞赛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竞技武术相比传统武术竞赛目前的发展处于摸索阶段,竞赛内容不全面,分类方法存在争议,竞赛较少且办法单一,规则不尽完善。最近几年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武术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但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应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竞赛模式作进一步研究,旨在为传统武术竞赛提供有益的借鉴,探求适合的传统武术发展的竞赛模式。并得出结论:依照功、套、用一体的模式设置传统武术的全能竞赛模式符合武术本身的特点和项目发展的要求;武术全能的竞赛模式如果要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完善相应的竞赛规则,培养高素质的裁判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