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自古希腊的公民伦理,主要是建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现代公民在宪政社会中所应具备的行为意识和规范,是外向度的政治权利的要求.儒家伦理则是内向度的德性的追求.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不相适宜的地方.然而儒家道德与公民伦理在当下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中还是有着共生之道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昆明钢琴噪音案的思索,作者提出了公民权利的位阶是否存在问题,并从公民权利的基础出发,论述了权利位阶的评价标准:权利满足的是公民的何种需要和利益,以及该需要和利益对公民的生存和尊严的作用大小。文章提出解决公民权利冲突的三个原则;(1)权利均衡原则;(2)高位阶权利优先原则;(3)公平限制原则。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从对设立公民考试权利的法理分析出发,经探讨比较公民考试权利与受教育权利,归纳了公民考试权利的五项内容,即公民享有取得一定考试资格的权利,公民享有参与考试的权利,公民享有获得相符的考试成绩的权利,公民对考试成绩有复核审查的权利,公民有基于考试成绩取得应获权益的权利,并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呼吁《考试法》尽快出台,对公民考试权利予以充分细致的规定,以解决目前我国考试制度中诸多不合理事项并对考生权利予以完善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存在、实体前提与核心基础,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因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入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权利与国家的权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处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十分必要。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权利的集中化表现,法由国家权力予以保障,公民权利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得以实现。权力不能完全独立和超越于权利,要由权利来制衡。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国家权力应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权力为目的,切实做到用民主制度制约权力,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达到法治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伦理氛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所内蕴的主体意识和民主精神,对伦理关系的优化、道德力量的强化、民主社会的形成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服从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公民服从是政治生活中的服从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只有政治性,同时也具有道德性.从现代民主制度的视角看,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主人,应当以维护公民个体基本权利和保障社会共同体利益为基础,制订出合乎正义的社会法律,并以此作为自己服从的对象.公民虽然服从的是一种外在的法律权威,但这一权威来源于公民之间达成的契约,因而公民只是在服从自己的意愿、服从一种公意.这样的服从具有自愿性、双向性、目的正当性等伦理特征,也具有维护个人权益、促进公共利益、监督公共权力的规范行使等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道德的偏执性及现代公民伦理的缺失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道德失落、环境失序以及人情腐化、行为失范的问题,久为人们所谈论。深掘历史根源———中国传统道德受制于君主专制私德人治、偏执于宗法血缘私情化、偏执于社会亲缘人情化的特质,仍然对现代伦理文化发育有着负面传承影响。揭示现代根源———现代社会缺失对公民概念的认知,缺失公民伦理的灌输教化机制,缺失公民道德规范的更为“基本”、更切实际的设计和更有效果的践履,必然使现代伦理文化建设滞迟乏力。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文明社会的科学构建。  相似文献   

10.
公民伦理作为现代法治的伦理基础,在独立主体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契约精神、社会正义精神以及市俗伦理精神诸方面为法制现代化提供价值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的支持与引导。市场经济不成熟、民主宪政不足以及传统宗法伦理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我国公民伦理的发育,使得法制现代化深层乏力。实现法制现代化,须致力于培育公民社会,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以法治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实现公民道德和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一种社会体制、一个伦理体系,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用以抑制恶行、使人更好相处的制约体制。确立制约体制可以遵循不同的思路或原则:有的强调内在的、单向的、集中的制约,有的则强调外在的、双向的、分散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公民社会、公民伦理是外在的、双向的、分散的制约原则在社会制度和伦理道德上的体现。这一观点有助于我们在有关公民社会、公民伦理的众多不同理解中把握公民社会、公民伦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是民主政府为了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而选择的一种制度安排。图书馆制度应对公民的知识权利进行保护,使图书馆事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在《思想政治》下册的学习中,几乎每课都要碰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问题,但又时常把公民的权利义务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公民的绝对权利义务、公民的集体权利义务等混为一谈,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特点与二的关系混淆,对于公民如  相似文献   

14.
孙玮 《中国教师》2008,(3):11-13
<正>一、关于权利意识的一般认识所谓权利意识就是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补救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构成了公民意识和宪法精神的核心。具体来说,权利意识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其价值;二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与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三是公民自觉地把行使公民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规范之中,以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1]  相似文献   

15.
公民伦理在日用人伦之外间接而生,它不仅仅隶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还是行为的规范性法则.对公民伦理核心概念的论述,需要从“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谈起.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在这个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16.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18.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总结和探讨5.12汶川地震中的伦理、道德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学理缘由,从而进一步推进当代公民伦理与道德建设,由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举办的“灾难中的公民伦理与道德建设研讨会”于2008年6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国公民选举权利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公民选举权利要与新时代"两步走"发展目标同向同行;培育积极的选举文化,优化制度建构,创新选举技术,有序稳控进程,努力实现公民选举权利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