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娟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37-40,67
丁玲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是其小说创作历程发展的反映。从"莎菲女士"时期、"左联"时期、延安时期、"土改"时期四个不同时期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阐述,可以深刻了解丁玲小说塑造的一批具有真正女性内涵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正> 丁玲在解放区文学中的意义比任何时期都是重要。就她个人而言,这是她艺术走向成熟,攀向新的高峰的创作阶段;就革命文学发展看,正是由于丁玲为首的革命作家经过左联的不断探索、发展,到此达到成熟并走向辉煌的时期。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丁玲是解放区文艺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丁玲是最早去解放区,(当  相似文献   

3.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丁玲以她独到的女性视角和女性笔触,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活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如塑造的梦珂、莎菲、陆萍、贞贞、陈老太婆、杜晚香等众多女性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丁玲的学作品经历了探索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的嬗变。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遵循这一规律发展嬗变,笔尝试从中追寻丁玲的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5.
丁玲创作的前后截然分期历来造成文学史乃至评论者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话语环境的不同,对其前后创作也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审美判断,不论这种评价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丁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分水岭的特征。文章从丁玲前后期创作的题材关注到丁玲对女性命运的探索以及她固有的创作笔致,分析了丁玲强烈的女性情结和对于时代、革命的忠诚意识,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呈现出丁玲创作的独有文学詈观。  相似文献   

6.
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并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造成丁玲作品中女性意识沉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结合丁玲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丁玲挟"女"字闯入文坛,她的创作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延安时期,丁玲着力于特殊年代女性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从另一种角度解读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时代认知。本文主要从女性与革命政治、女性坚韧不屈的生命潜力、对传统贞节观的反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9.
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小说《夜》,集中反映了丁玲对于女性、婚姻和政治关系问题的思考。《夜》中几个女性的婚姻结局都不圆满,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似乎昭示了革命不但不能解决婚姻家庭情感和性的欲望,甚或会形成压抑这种趋势的规约性因素和力量。《夜》旨在表现延安革命根据地男性革命者在婚姻家庭情感上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烦扰,进而体现丁玲在女性主义和抗日原则、革命叙事与女性叙事之间寻求某种平衡的创作努力。  相似文献   

10.
丁玲是一个善写女性的作家。丁玲从写女性开始,以写女性告终,通过刻划生动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逐步完善的妇女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正是诸种化心理结构,促成了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丁玲是以描写五四以后知识女性的生活而迈上文坛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丁玲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丰满、新鲜独特的知识女性形象,大大丰富了新文学的形象画廊,也奠定了丁玲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个知识女性形象系列的中心就是莎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莎菲这个人物,就成为评价丁玲前期创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是丁玲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丁玲的创作态度是主动的,但也受当时时代要求的约束。本文从丁玲到延安前后的经历、丁玲性格的双重性、丁玲知识分子和党员的双重身份体认三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说明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尴尬的原因,以期对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丁玲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大潮融合,将自己对女性的思考与时代的感悟投射在创作中,尤其是其中以女性的恋爱婚姻为主的早期作品。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婚恋题材主要有恋爱、同性恋、婚姻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丁玲婚恋观的演变,并可从中感受到她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15.
《重逢》,是丁玲领导西战团时期为了进行抗日文艺宣传而急急挥就的独幕话剧。它通常被放置在丁玲不特擅长的戏剧创作序列而长期不甚被研究者们注意。然而,《重逢》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抗日宣传作品,而是富于浓郁文学意味的“女性革命”文学创作。本文结合丁玲的回忆录《魍魉世界》,尝试分析革命女性隐秘的“囚困经验”如何被充分调动、融于女性文学生命的抒写中,这使《重逢》成为了真实呈现革命女性生命困境的革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具体分析贞贞与小臭子两个人物的身世经历入手,比较丁玲与铁凝对战争中女性命运同中有异的观察角度、价值立场。认为铁凝的《棉花垛》与丁玲的《霞村》相比,深化了对战争女人与性的思考,揭示了战争中女性命运惨痛的一面及男性政治对女性的操纵。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始于20世纪初叶,进入自觉的历史时期以后,女性文学自我深层意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纯洁的女儿国和神圣爱情梦想的破灭;男女分盟与女性的孤独与漂泊;理性文明的崩塌和魔女、怨妇的出现。论文从这一视角对中国女性文学纵深意识的演进轨迹作历史考察,并对冰心、丁玲、张爱玲等的历史地位和有代表性的若干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评论。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标志性的作家,虽然目前丁玲研究已抵达瓶颈。但只要女性对自己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的探寻没有停止,丁玲及作品研究就还会有开拓的空间。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极具歧义和丰富性.该文着重从性张扬与性压抑、自恋与自虐、觉醒与困惑三个方面分析莎菲形象的悖论性。莎菲的焦虑、孤独正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女性悲剧命运和精神困境的寓言式表达,莎菲们无处逃遁和突围,只能陷入角色的迷茫和文化的焦虑中,丁玲和莎菲一样。只能在传统中反传统,女性仍然难以有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文化主体地位,莎菲悖论的形象也正昭示出女性书写的困境和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莎菲的孤独和焦虑也正是女性书写的孤独和焦虑。  相似文献   

20.
女性·革命·政治──论丁玲女性意识的深化和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左联”时期女性自我意识模糊和失落的丁玲,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着眼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在“革命与人”、“战争与人”所涵盖的社会政治文化层面,探索着新的政权体制中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和命运,显示出丁玲女性意识深化和超越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和来自自我反思的批判意蕴:对“革命”内涵的感悟;站在“性别/政治”的文化立场,对革命内部的封建性──男权意识的批判。丁玲的作品呈现出“两种话语”交融、互渗而又矛盾对立的文本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