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复兴 《人民教育》2022,(23):29-33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加快建设适应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布局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落实教育强国背景下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大部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县级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础,县区是贯彻执行此项工作的基层实体。建设县域内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县区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好的任务,更是县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黑山县教育局领导黑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带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探索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县域内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通过不懈探索和论证革新,创建和运行了符合黑山县教育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从建设教育强国这一视角分析德国近年来出台的各项教育政策,可以发现其有六大基本面向:优质,指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公平、均衡与协调,指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均衡地配置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公平,确保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国际化,指从科研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跨国教育和国际流动等方面提升德国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善治,指完善教育治理模式,构建多元参与、科学、规范的教育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机制。这六大政策面向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展现出一种德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模式。该模式具有重视制度化、协同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张力 《人民教育》2023,(1):16-17
<正>征途壮阔,初心如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概要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贡献,全面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系统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要坚定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略自信;同时又要认清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增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战术自觉;在坚定战略自信和增强战术自觉的基础上,从加快建设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优化教育教学评价、完善研究生教育治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力军作用等方面,踔厉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行动自强。  相似文献   

6.
2023年1月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会议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13名专家学者在线交流,会议代表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构建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话语体系:使命与挑战”“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中国模式:理论与路径”三个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将部分代表发言内容以笔谈形式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7.
王凤珍 《教育与职业》2008,3(18):154-155
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既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又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为此,重视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创新,就成为党和政府、高等院校及全社会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第60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大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汇聚一堂,总结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步和成就,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功能优势,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助力。与会领导和专家普遍认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应深刻认识教育强国核心要义,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全面理解教育强国时代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使命方向,助力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高教强国是教育强国的主要标志与核心支撑。开启高教强国建设新征程,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新布局、聚焦重大战略任务新部署,明确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要认清高等教育在落实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方面存在的差距,认清高等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把准新时代新征程的主要任务;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原则,以高质量发展统领全局,以一流大学体系建设为龙头,以提升国际化水平为重要突破口,开创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拔尖创新人才与研究生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代呼唤拔尖创新人才,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研究生教育作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断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创新,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模式为基础,营造知识和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教育发展起点上促进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采取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公共教育资源向特殊地区和弱势群体倾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而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确立了建成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把握这一遵循,应在正确认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基础上,深刻理解建设教育强国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生福祉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价值意蕴,瞄准目标、立足实际...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学科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具有以服务需求为着力点、以内涵建设为增长点、以交叉发展为突破点、以融合布局为支撑点、以追求卓越为制高点的内涵特征。高校要通过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做好学科调整、推动学科融合建设高质量学科体系,以高质量学科体系促进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基本方向。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化发展阶段;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进入全面素养提升阶段;始终关注教育公平,公共教育服务迈入均等化阶段;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基本形成公民并举的办学格局。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发展的中上水平、人民教育获得感逐步增强,教育强国建设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教育改革因势而为、与时俱进,形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要义,即制度上,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方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动力;价值上,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公平与优异并存体系;方法上,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建设教育法制保障的体系。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导向、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教育是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驱动要素。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力量,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面向新时代,要加快构建研究生教育新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筑巢引凤”,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6.
杨汝涛 《中国培训》2012,(12):21-23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六点建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有观念更新的决心、理论创新的气魄、政策创新的胆识、机制创新的方法。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要从我国的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国情出发,确定短道速滑的基本路数,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出能够超越二元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局限的人才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取向,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7.
18.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我们应当准确理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深刻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极端重要性,深入探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从国际经验看,各国以教育公平支撑教育强国的主要行动包括,保障公共教育投入,维护基础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推动教育标准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施倾斜性政策保障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拓展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向课后和课外延伸;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杨汝涛 《中国培训》2012,(11):31-33
吉林省人社厅副厅长杨汝涛一直关注和支持《中国培训》的发展,对《中国培训》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杨汝涛长期在人社部门负责人事管理工作,对新时期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本刊整理杨汝涛在最近的一次务虚会上关于新时期人才问题的讲话,分两期刊发,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