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满足学生课堂文化知识的学习需求,还应当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学生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格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将英语教学与立德树人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深入分析,提出英语教学与立德树人融合的新策略,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推广,以期为改进英语教学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任务,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高中思想政治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学科,在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德树人更是高中思想政治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主要基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措施与建议,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有教育阶段学校都应当深刻践行,将其作为思想意识引领和政治意识培养的根本遵循。思政课堂是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承担着立德树人职责。新形势下,各学校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本,将道德培育融入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德育功能。由张雷声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境界》一书,是一部系统阐述思政理论课教学思想及方法论的著作。作者分别从教学的学术境界、体悟境界及学科境界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思政课教学理念的具体内容及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黄敏 《广西教育》2024,(2):31-33
普通高中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实施五种策略: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他学科融合渗透、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等,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工业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不懈追求。将四种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充分认识四种文化的理论要义、内在关系及其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对校企文化融合促进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立德树人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要求和迫切需要。有鉴于此,谭为发老师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将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三大原则贯彻并落实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程,文章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希望能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所助益,真正激发广大教师持续探索学科立德树人原则、方法和途径的欲望,最终实现高效育人。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任务要求高校将育人资源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党精神谱系与精神资源,是高校最为重要的育人资源,把握好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将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融合起来,对学生深化国情教育、党史教育、三观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高校应通过思想政治课的立德树人工作,明确建党精神的精神实质,探求两者的融合路径和价值、内涵,促进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充分融合,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统编版语文教材已全面实施,如何落实学科立德树人的任务?人民教育家于漪提出“德智融合”思想,为语文学科育人指明了方向、载体与途径。“德智融合”,是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德智融合思想,要做到三点:“德智融合”的旗帜上是大写的“人”字,“德智融合”的课堂有涌动的生命活力,“德智融合”的关键是教师要做“大先生”。  相似文献   

9.
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以雷锋精神为指导塑造学生的职业品格,对于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新时代雷锋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价值展开探析,阐述"雷锋精神""立德树人"的内涵,并分析将雷锋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价值,从实践层面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体系教学改革,在思政教育、学科教育、职业教育中融入"雷锋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技能型劳动者,促进高职教育体系的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五育并举融入学科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本文所提出的体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路径,是在原有学校体育基础上,通过学科渗透,寻找体育与高中地理教材、课标、高考评价体系的融合点,以体育事象作为不同类型地理课堂情境线索,实现学生转识成知、转知成智、转智成观的立德树人目标。最后,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分析融合要点并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立德树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必须在学科教学中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功能。笔者以物理课程中的教学片段为例,从课程的引入、科学探究、活动育人、习题的设计等角度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立德树人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好专业课的同事,把立德树人放在重要位置。本文作者从课堂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思想,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使用恰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落实立德树人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立德树人教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同其所依赖的学科背景联系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结合自身建设和纺织专业特点,建设了"四维融合育人"学生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四大功能,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在学生工作中充分融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因素,运用综合化手段、多途径引导方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从而使立德树人工作与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等工作融为一体,合力偕行,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主要指引方向。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仅仅依靠思想品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培养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而语文作为初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应该担负起对学生立德树人培养的重任,确保初中学生能够得到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对此,本文将论述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结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工作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教学中,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为此,文章以高中物理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的意义进行分析,就融“课程思政”于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展开简要探讨,意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6.
郭旭英 《家长》2024,(8):59-61
<正>为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思政教育,本文对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立德树人大环境下,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变得更为丰富。教育部要求充分利用各学科及各类教学方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力,这为学科核心素养和思政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黄珊 《海外英语》2022,(15):96-97+1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实现该目标,该文以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为改革对象,以OBE教学理念和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融入专业教育,提出了“商务知识”“实践能力”和“德育教育”有机融合的混合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融合教育与技术,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同学间的合作与协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于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8.
石霞 《学周刊C版》2019,(9):69-6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学科教学与德育深度融合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本文从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实施德育。  相似文献   

19.
冯硕 《天津教育》2021,(3):36-3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指导,有利于转变教师传统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点,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快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策略,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立身之本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回应了时代之需,满足了现实之求,继承了传统之风。立德树人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教育理念贯彻、教材解读运用、教学形式融合以及科研成果应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思想落实、教材挖掘、形式融合、成果应用、人才培养等角度进行思考和推进,以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