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域性和行业性的限制、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图书品牌运营面临的三大难题.互联网时代,图书品牌运营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品牌精准定位、迭代创新、社交媒体口碑传播、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强强联合等策略成为图书品牌运营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图书品牌的塑造与延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品牌是从“品牌”这一概念中衍生出来的,是品牌的种概念。品牌,《辞海》的解释是:“品牌,亦称‘厂牌’、‘牌子’,指企业对其提供的货物或劳务所定的名称、术语、记号、象征、设计,或其组合,主要是供消费者识别之用。”品牌的组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品牌名称,是指品牌中可用语言称呼的部分;二是品牌标志,是指品牌中可以被识别但能用言语称呼的部分,如符号、设计、色别等。企业如将某品牌在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注册登记之后,即成为“商标”。图书也是一种产品———一种文化产品,生产目的是为了销售、传播,所以,图书品牌的涵义可以从“品牌”… 相似文献
4.
图书衍生品是围绕图书相关方面进行周边开发制造的产品。它是依托图书品牌在文化、创意、经济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结果。图书衍生品的品牌塑造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打造角色品牌、经营作家品牌和形成品牌系列。 相似文献
5.
6.
21世纪图书市场是图书品牌的竞争。品牌作为一种竞争手段扮演着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因此,如何塑造品牌传播品牌成为广大出版社进行品牌战略日益重视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图书编辑出版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出版流程、编辑内容以及市场营销都发生了变革。为了保障图书出版业获取更好的社会效益、更多的经济收益以及强劲的发展动力,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对图书编辑出版产生的影响,阐述了图书编辑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图书编辑出版转型的现实意义,总结了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的转型策略,以期推动图书编辑出版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最终归宿,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真正价值,不仅使其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形成领先优势,而且因为品牌将其特征和内涵融入产品和服务中,而使产品和服务具有深刻的品牌意义,并使产品形成一种无形的声誉价值,从而增加品牌拥有者面对消费者的竞争力和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大众音乐图书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而目前,大众音乐出版物的品质普遍不高,出版的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功利性出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这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成规模出版的“大众音乐图书”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中国的大众音乐图书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就有了,而笔者在文中谈到的大众音乐图书的概念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规模化出版的“大众音乐图书”).
经济的开放必然伴随着文化领域的开放.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民被压抑太久的文化艺术渴求如洪水般全面爆发,中外文学、历史等各领域著作的爆炸式销量自不必说,以人民音乐出版社为代表的大众音乐出版创造了单品种累计销售数百万册的传奇.如该社出版的《外国名歌200首》《中华卡拉OK大家唱》等几种大众歌本图书累计销售达400余万册.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是历史环境所造就的不可复制的奇迹.可以说,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是大众音乐出版迅速壮大发展的一段光辉岁月. 相似文献
13.
1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各行业发展变得无所不能,且形成了资源融合并用的发展态势.现如今,图书出版市场在用户需求方面不能及时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社会经济效益产能下降,正处于求新求变的转折期.本文就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关键技术融合,探讨基于大数据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技术辅助下的图书选题策划新方案,证明了"互联网+"思维在当代图书出版市场运作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品牌是现代产品的核心内容,一个成功的品牌营销战略可以带动企业整体销售量的增加和利润的增长.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的品牌营销战略进行了阐述,从企业角度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思维将企业品牌做大做强的策略与建议,并结合当今主流企业的先进营销方法,构建了一套适应时代的品牌营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传统出版业正处于加快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出版品牌的打造与管理提出了创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出版品牌的价值要素和互联网思维的理念精髓、成功案例,探索互联网思维在出版品牌管理中的对接和应用方式,进而优化出版品牌管理,提升出版效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年的立白广告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定位、对象、渠道、内容等角度,对其品牌塑造与传播策略的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立白广告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点:从平民化到品质化、年轻化的趋势,从注重曝光率的重复策略到注重传受双方匹配度,从传播商品力到构建品牌力.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国民需求的升级,又体现了企业品牌成长的规律.当前企业在进行品牌传播应把握消费者需求心理的变迁、提升品牌产品的文化内涵、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