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高校学科建设和期刊发展存在天然的互动机制,期刊建设引导和服务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为期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建立学科建设与期刊融合发展机制,须构建学术共同体,搭建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培育一流学术团队;打造科学的评价评估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期刊。  相似文献   

2.
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自我评估是高校根据自己 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的自我检查,包括院(系)评估、学 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本文结合武汉大学在自我评估中的经验,探讨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发 挥自我评估的作用,从而有效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挥自我评估的作用,从而有效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双一流”建设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的战略组成,“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主动担负起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结合笔者关于首轮“双一流”建设研究的系列成果,对世界一流大学及其要素、“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的目的原则、“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建设重点、“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双一流”建设高校必须回归并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成效评价改革的方向及重点等,关系“双一流”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其内在逻辑进行了系统再思考,提出了旨在启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自觉肩负起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责任担当的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方案基于大学、学院、学科三重逻辑对构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了宏观统筹,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着三重困境:大学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举办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院层面,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立教师教育专业机构的数量薄弱;学科层面,教师教育的一流学科支撑力度不够。究其原因,大学原生职能中教师教育的空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对教师教育的束缚,以及优势学科评估对教师教育的冲击均对上述困境的产生造成影响。前瞻未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需要在制度层面确立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教师教育体系的机构和学科制度保障;在机构层面建设一轨多级的教师教育专业学院体系,探索教师教育多元模式;在学科层面,加强一流文理学科、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学科的耦合共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教学是学生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接受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学实验室建设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直接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及人才培养情况。分析了高校教学实验室规划设计、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等突出问题,提出完善顶层规划设计、构建教师队伍长效机制、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探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的举措,为打造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教学实验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教育部的"双万计划"一流专业的任务要求和申报条件,构建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智库服务需求体系将促进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法,分析教育部的"双万计划"建设一流专业的申报条件,推演构建高校顶层设计的智库服务需求体系。"双万计划"建设一流专业地方高校的建设任务包括学校定位、专业结构、师资力量、产教融合、质量监控、改革成效等;根据建设任务形成了智库服务需求,最终构建了"双万计划"高校建设一流专业的智库服务需求体系。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为加快推进“双一流”高质量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要树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大教育观”,加快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发展、综合提质。  相似文献   

8.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流的大学必然拥有一流的学科,而学科的交叉融合又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泉。当前,我国高校正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在原有的制度框架下,保持现有学科的“一流”及打造新的“一流学科”,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唯有打破禁锢,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聚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育适应高校自身发展实际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载体,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科交叉管理运行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交叉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基于政策导向性、系统性、质性与量化结合、针对性、中外融合等构建原则,本研究构建了包括3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LS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分析。该指标体系的创建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聚焦人才培养,将中外合作办学打造成国际化人才输出的主阵地;瞄准科技前沿,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协同创新的高地;推进海外引才,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优化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新渠道;强化贡献导向,将中外合作办学打造成支撑一流学科体系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2016 年4 月教育部启动第四轮学科评估,又恰逢“双一流”建设,社会反响以及参加程度 达到新的高潮。上海市共有346 个学科参加,A区学科数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二位。文章通过比对上海市学科评估结果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发现二者有较大重合,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于“双一流”建设的价值不仅在于肯定和激励高校的学科建设,也在于高校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湖北省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发展成效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文章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为依据,多维度探析2017—2022年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趋势,针对湖北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未能形成梯度与层次分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区域、结构布局不均衡等现象,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加州理工学院的先进办学模式,对我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建设有较大的启示价值。本文从学校规模、师资队伍结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学术资源与支撑平台5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特色与优势,进而研究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所需的支撑要素,最后从发展的角度为我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建立健全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从动态管理模型的构建原则、组织机制、测算体系和测算方法进行解构和剖析,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站在深化改革加快学科建设的高度,构建科学合理、易行有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方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实施建设课程思政,是解决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是推进三全育人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构建一流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将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堂的育人功能,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效能应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坚守高校治理的价值导向;变革科研组织体系,完善高校治理的制度建设;优化产学研融合机制,坚持高校治理的多元协同,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而“双一流”建设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考察“双一流”建设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1)“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较明显,其中服务社会子系统贡献最大,但内涵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发展不充分现象犹存;(2)“双一流”建设并未有效缓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内部、东-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程度尤为突出,区域间不平衡是主要成因;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分布均存在东强中西弱的“撕裂现象”。鉴于此,应分类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引导高教资源流向中西部;优化“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争创世界一流。  相似文献   

19.
从2015年发布大学“双一流”总体方案至今,“双一流”建设成效亟待评估。ESI可以作为一个观测点,通过跟踪检索ESI 2015年至2019年的数据,分析大陆高校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变化与成长。中国大陆高校进入ESI的高校数和学科数都有突出表现,2015年11月至2019年11月,高校数和学科数分别增加109所、531个,增幅分别为64.50%、82.20%;工程学增量最多,新进了75所高校;其次是化学53个,材料科学52个。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5年来学科增量274个,增幅51.6%;新进了15所院校,目前有114所院校进入ESI前1%;15所增量院校进入的ESI前1%学科与其对应的“一流学科”建设存在很大的关联。代表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水平的ESI前1‰,从2015年50个增加至130个,除3所高校3个学科来自于非“双一流”,其余均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但22个ESI学科领域,目前仅12个进入ESI前1‰。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的驱动,我国各高校纷纷发布政策推动“双一流”建设。基于政策工具和政策领域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对我国41所高校制定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现有政策体系存在政策工具使用不均衡、不同政策领域政策供给差异性明显等问题,未来政策调整应该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强化相关政策领域的政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