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媒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衍生虚假新闻、技术偏见等新闻传播伦理现象,严重影响网络空间的清朗。区块链技术的时间戳功能、数据不可篡改等技术在传媒业应用、信源审核及保护版权方面,也存在新技术的问题和风险。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娱乐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之快,然而娱乐新闻却出现了低俗化、侵犯隐私等等不良的现象,为了满足受众猎奇心理而不断畸形发展的娱乐新闻,在价值导向以及应有的道德、人文关怀、隐私保护方面非常缺失.本文就娱乐新闻的隐私保护、舆论引导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数据的收集、分析与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大数据技术成为当代新闻传媒业实践与研究的热点。基于大数据分析思维的个性化新闻、预测性报道、可视化呈现逐渐渗透到新闻制作的核心环节。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大数据时代为新闻产制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了新闻生产理念的革新;另一方面,数据样本误差、对大数据的不良使用也给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潜在的危害。为了能够确保新闻传媒业在今后可持续发展,文章将从大数据的概念、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国际视野下大数据时代给新闻传媒业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并提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与创新途径,以期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认识大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竭力避免其危害。  相似文献   

4.
当下,传媒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在发生裂变和转型。传统的传媒业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转型。本文从传媒业的市场增速、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传媒业和其他产业大融合、信息智能的未来转型、广告业和营销业高度结合、管制将进一步放松、整合将大范围开展、基于隐私的封闭将让位于基于信任的透明八个方面,对传媒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展开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早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产品越来越倚重数据的价值,新闻客户端本身就是内容型产品,与大数据具有天然的结合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传媒业的生产力变革,已然近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数智时代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其生产资料价值需求与隐私安全不平衡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论文在对图书馆数据价值、隐私等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用户数据价值与隐私互补机制,构建法治、共治、自治框架以平衡价值与隐私关系,认为我国图书馆需要自我革新,不仅加强对数据价值关注,而且要从网络信息的公开属性方面关注隐私与价值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数据的规范化使用,进而充分发挥价值,形成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正>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技术推动传媒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入到新闻的策、采、编、发等多个流程。VR/AR、物联网创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方式。技术对传媒业的推动作用并不仅限于此。为表彰对推动新闻科学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新闻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媒体行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加速推动传媒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如何在媒体融合中发挥数据价值、如何确立数据应用规范、加强数据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叶蓁蓁在《党管数据与媒体融合平台化》中表示媒体融合是中国方案,从党管媒体到党管数据管的是发展、规则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我国2020年颁布的传媒业十大新政要素进行梳理,对其规范管理、深度融合、保障体系和技术热点四个方面的内涵进行解读。提出传媒业在学习贯彻政策文件重要精神的同时,应针对传媒业技术的应用与管理、融合的路径与措施、业态的重塑和再造等方面,对标新政内容和要求,深入推进新政在传媒业宏观管理和微观实践中的作用价值,加快行业发展进程,确保传媒业在“十四五”时期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平台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新闻传媒领域的应用也愈来愈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但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始出现信息内容安全不牢、权责治理边界模糊、用户数据隐私泄露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平台企业需要进一步剖析信息传播治理问题的内在逻辑,探索适合智能媒体时代的治理路径,最终推进互联网平台与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林龑 《东南传播》2021,(6):16-17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区块链技术的行业渗透率持续提高,该技术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有助于重塑新闻传播生态.本文主要介绍区块链在新闻传媒业的技术基础,简要分析新闻传媒业生态空间,并从网络谣言治理、虚假新闻追溯、传媒生态修复、新闻生产建构和新闻版权保护五个方面探究区块链技术在新闻传媒业的应用路径,旨在进一步优化新闻...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新闻传媒业存在思想、体制机制、技术与人才、资金、税收政策、资质、自媒体监管、版权、新媒体盈利模式等9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科学研判新闻传媒业融合发展的五大趋势基础上,从政府管理层面、行业层面及社会层面对新闻传媒的融合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已由一个技术热词变成一股社会浪潮,对信息、政界、商界等领域都形成了冲击。传媒业作为数据的生成者和拥有者,也受到大数据的影响。大数据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传播效果,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和预测受众行为;有利于内容创新,强化新闻的客观性和深入性;加强受众互动,进一步提升受众反馈的价值;促进传媒人才整合,对传媒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智能革命浪潮下,智能媒体场域中的人机关系发生了由工具性寄生关系到竞争性共生关系的根本转变,人与智能机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人机关系新样态为新闻传媒业带来新的伦理挑战,新兴的技术逻辑冲击传统的新闻专业价值规范,数据霸权、算法独裁、虚实模糊等新问题逐渐凸显。要避免技术权力与技术逻辑对新闻从业者主体地位与专业价值的异化,实现人机和谐共生,可借鉴价值共创理论指引的主体间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思路,以人为中心规范技术应用边界,发挥新闻从业者主体作用,构建长效人机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隐私保护技术的发展具有社会选择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及保护策略,对隐私保护技术变革产生着重要的调节。隐私与个人信息一元化的保护策略,在技术上追求隐私信息"可用不可见",导致隐私保护技术离身化,隐私保护目标异化和保护思路偏差。"为利用而保护"的隐私保护技术混淆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区别,忽视了隐私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面临价值逻辑的困境。脆弱的隐私具有强烈的切己性和具身性,我们必须秉持隐私与个人信息二元化的保护策略,发展诸如联邦学习算法、区块链等具有切己性和具身化的技术,让隐私保护从离身转向具身,从积极控制转向消极防御,从中心化转向分布式。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成为一种奢望。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表演留下数字印痕、无感伤害下的便利交换、整合预测到的"私人机密"、万物互联加大隐私保护的难度、大数据技术应用中的伦理漏洞等方面共谋的结果。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安全,始于数据,兴于技术,善于价值观。大数据时代,加强隐私保护,需要公民主体、企业主体、技术主体、政府主体明确隐私保护的目的和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以逐步形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革命对传媒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技术的迭代为新闻采集、生产带来了速度的质变;智能算法将信息精准分发给用户;而短视频、直播、VR等信息传播载体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化;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传播力效果指数等。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8.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实践、技术层面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以百度图腾、Nwzer、DECENT等为个案研究区块链对传媒业格局、新闻平台与内容分发平台的影响,认为分布式账本技术使中心不再具备对链上传播信息的支配权和控制权;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的价值在于使链上信息相当安全;形成共识机制的技术有利于各节点抵制不妥做法;智能合约技术的作用体现在传媒经营中与合作伙伴建立诚信关系。区块链使传媒业原有中心趋于解构,实现对信源的认证,利于舆情精准研判,助力作品版权保护等。其"去中心化"、链上数据和信息不易改动等机制特征有利有弊,故须弘扬其长、力避其短。  相似文献   

19.
徐轶材 《视听》2016,(6):152-153
在新闻生产方式与机制、新闻采编方式乃至最终新闻产品的呈现方面,大数据时代为新闻带来挑战和新的机遇。媒体行业应转变新闻采写思维,以"受众为王""数据为王",加强跨界合作,以应对大数据浪潮下传媒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强月新 《新闻战线》2020,(14):40-43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技术层面,而是日益嵌入传媒业的多个环节,不同类型媒介之间的原生壁垒加速消解,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息媒体、全效媒体日渐成为传媒业发展新常态。传媒业生态重塑的同时,也在重塑着媒介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收模式,继而对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契合于社会发展,在国家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航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