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新时代赓续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首先必须充分挖掘其在目的、方法、立场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其次,要深入剖析其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重要时代价值。最后,通过深耕理论研究厚土、整合优质资源和落实五育并举方针等方式,积极探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对更好地塑造学生个体的完美人格,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高校要创新理念,构筑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要创新载体,搭建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平台;要创新管理,建立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要创新环境,打造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五育融合”是学校教育整体价值的实现,是文化、课程、学科与制度育人的整体体现。新时代学校美育也应注入新的内涵,即生活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其价值体现在它是德育的基础,能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一是树立跨学科融合理念,构建学校“大美育”格局;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南,也为职业院校开展美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践遵循。从本质来看,职业院校美育是指职业院校按照国家要求,有计划地通过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艺术活动等手段,系统地对受教育者开展的以劳动美、技术美、工艺美为重点内容,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挖掘创造潜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美育对传承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打造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必须从理念、机制、课程、平台、校园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推进美育工作,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强力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技术技能更新迭代,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5.
音乐课程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美感浸润于儿童的情感、观念、行为等各个方面。它具有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道德情操、筑牢音乐文化自信,开拓想象空间、激发创造潜能的多维功能。但是在实践层面,如何推进美育功能的有效落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以小见大,取“形”传“神”,同时深挖音乐教材资源,创设多维互动的音乐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升儿童的审美修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为立德树人、塑造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审美与文化基础,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注入鲜明的中国底色。  相似文献   

6.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其对学校内涵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师生成长、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四个方面。通过追求美的境界,彰显美的格局,体现美的价值,构建美的模式,推动学校走向更为全面、和谐、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通识价值不仅在于弥补审美之维的缺失,恢复人的完整性,而且奠定了新时代创新性人才必备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针对大学生的审美困境以及时代发展需要,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培养目标是发展审美感知,提升审美通感和想象能力;丰富深层审美经验,培养审美反思理解力和积极的审美价值观;提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法则进行创意实践的能力。由此,高校美育课程建构需从学科逻辑转向人的发展逻辑,突破艺术学科知识观,围绕审美大观念重构传统美育课程的内容体系;遵循审美学习规律,开展身心一体的美育课程教学;关注审美素养的形成,强化情境式、嵌入式的学习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敬业爱岗、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攻坚克难、守正创新;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道德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培育路径应着力于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王文英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1):110-111,121
物理化学中的美育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美,主要包括公式和定律的简洁美、实验与理论中的规律关、理论和公式以及原理的功用美;二是形式美,主要包含多个公式形式的整齐一律、胶团示意图的各方向的对称平衡和电池书写符号的左右对称、杠杆规则与实验仪器安装依据的重力平衡、图形的纵坐标和横坐标之间的比例、金属熔融液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节奏、阴极和阳极极化曲线之间的对比、热力学3个定律表述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0.
踏歌历史悠远,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传袭了几千年,曾经风靡于不同的地区、民族、社会阶层.参与踏歌的舞者的身份以及人数不受严格的限制,个人的特征在整体中消失,舞群的感觉替代了个体的意识.踏歌的队列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早期的踏歌一般为圈舞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早期踏歌体现了一种群体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1.
孝悌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孝悌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孝悌道德强调父辈与子辈之间是相对独立自主的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长幼有序。新时代的孝悌教育对调适现有的家庭矛盾、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生活礼节和规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优良的家风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障儿童人格平等权利与要求儿童履行孝悌礼仪义务的基础上,父母应以身作则创设孝悌礼仪环境,儿童应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知行合一、践行孝悌礼仪。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实现教育现代化,短板在乡村,根本在教师,关键在教师获得感的生成。乡村教师获得感是指乡村教师在获得与自身存在与发展有关的物质资料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体现出绝对性与相对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既得性与发展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马克思人学思想,结合乡村教师存在与发展实际分析,新时代乡村教师获得感主要包括物质获得感、专业获得感、公平获得感、成就获得感和精神获得感。获得感是对乡村教师存在感的确证,是对乡村教师责任感的强化,并为乡村教师幸福感生成奠基。  相似文献   

13.
林琳 《科教导刊》2021,(1):16-17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时期,美育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开设文学类课程的形式,教授大学生相关知识,赏析文学作品,对生动的美的形象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造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审美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作出的一种对事物的看法,具有偶然性;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新时期河南省导游员的审美价值取向存在金钱至上,自主学习、自我学习意识淡薄,文学素养缺失等问题。新时期导游员应具有仪表、风度、心灵、翻译语言及服务之美的特质。导游员应是美的发现者、美的解读者、美的传播者、美的展示者、美的倡导者、美的引导者、导游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回归道德高地,重塑导游员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美的使者、美的化身,最终为河南省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包括学习专业化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审美意识等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音乐审美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特色。本文通过分析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历史,探究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促进音乐审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教育的适应路径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认同、劳动思维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协作劳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劳动实践为关键路径,力求在具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为应对城乡、设计者与参与者、生生间的数字鸿沟、教师教学能力孱弱及大众传媒把关不力等一系列挑战,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中,在"亲职教育"和"亲子教学"过程中转变家长观念;以典型劳模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以区为项目、以校为单位,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智能监测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7.
柴鹏 《科教导刊》2019,(10):71-72,77
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深化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与新境界,以更好地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便拥有了进一步深化伦理道德教育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推进包括传统美德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改进和完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方式,不断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