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出版趋向繁荣,主要包括全集本、点评本、图文本、重印本几个方面,本文对新世纪以来鲁迅作品的出版情况作了梳理,认为鲁迅作品的出版呈现出新的特色,即经典化与多元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 来函及附件同时收到,感谢你们这么慎重对待《鲁迅作品词典》出版后出现的问题,并请转致李小倩先生,感谢他对我们图书出版事业的关注与批评。《鲁迅作品词典》是存在着缺点和问题的,对此我们社领导与有关人员反复开会,查找工作中的粗漏,并从中认真总结教训。为了弄清事实、辩明是非,有必要对此书出版前后的有关情况,作一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作品在西班牙语世界翻译出版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依据全世界图书馆联机书目数据库以及翻译索引目录,梳理了西班牙语世界出版发行的所有鲁迅作品,并从译者、出版机构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通过馆藏数量、读者评价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考察了其在西班牙语世界传播与接受的具体情况,并由此进行反思,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外汉学(中国学)领域的研究著作、译作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相关著作的译介出版已经形成热点,海外汉学对当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华书局汉学编辑室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汉学"编辑室,自1998年成立以来,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汉学研究、中外关系史等方面的著作,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外文学话语体系涵盖译介、话语分析与海外出版三个领域.在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为前提,以对作品译本语料的积极话语分析为甄选图书的技术手段,将海外出版作为该体系落地的保障,使之形成一个动态关系链,其最终目标是以中国文学类图书为物质载体,使异质文化读者系统地接触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重塑中国在异质文化中的国家形象.这一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中外多元文化认同与和谐共存,客观上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系列自21世纪初开始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版了百余种,蔚为可观,并择其优者另做成“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在将海外中国研究译介到国内方面,这套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黄立  白冰 《编辑之友》2017,(8):21-25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界应如何更好发挥其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相似文献   

8.
从挪威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勾勒该国图书行业概貌的基础上,梳理政府覆盖图书需求端、生产端、零售端、消费端全流程的出版支持政策,并进一步总结挪威图书海外译介在战略布局、资金补贴、国际交流、信息开放等方面的传播经验,发掘中央政府扶持、出版行业自觉与跨区域联动对于海外译介和文化推广的实践价值,以期为中华文化对外译介的“守正”与“创新”以及“走出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体》系列的海外蜚声,科幻小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新动向。本研究以网络科幻奇幻数据库为主要依据,建立中国科幻小说意语翻译出版数据库(1987—2021年),结合不同时期的译介数量及传播特点等因素,将中国科幻小说意语译介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发现,目前意大利拥有欧洲最完整的中国科幻小说出版目录,共译介35位中国科幻作家的94篇长短篇科幻作品。然而,中国科幻小说在意大利仍属小众文学,影响力有限,未来可加强与意大利科幻界的联系,开展合作出版,提高出版品质,采取多元化宣传等手段,进一步促进中国科幻小说在意大利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文学承担着"描述中国和对话世界"的责任.追溯中国著名作家莫言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历程,可发现日本翻译界和出版界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日本译介和出版莫言的文学作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最初学者于杂志进行作品介绍,至译介后进行诘责,再到著名学者的力捧和推介;从特定出版社的参与,到后期大型综合出版社的介入,莫言作品数十年间在日本的传播走过了由试水、质疑到接受、认同的曲折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莫言作品的译介和出版逐渐呈现译介书目最多、销售量巨大、译作载体高权威性和高学术性等特征.从这一角度来说,从译介和出版两个层面深入探讨莫言作品在日本近30年的传播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之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劲旅与一张名片,引发了人们对其海外译介与输出现状的思考和关注,也引起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译介与输出现状究竟如何?其长期远播世界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以什么样的策略去应对?这些都是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文章着力研究与理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黄芳 《编辑之友》2011,(3):111-114
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出版的繁盛期,大量由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创办的英文杂志未得到学界应有的关注与研究,尤其是以《中国评论》周报(The China Critic,1928-1940,1945-1946))和《天下》月刊(T’ienHsia Monthly,1935—1941)为代表在上海出版的众多英文杂志。这些英文杂志阵群,构建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跨文化之桥。依借英文传媒,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进行广泛译介;在吸纳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并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下寻求中国现代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3.
以1925年《台湾民报》转载《鸭的喜剧》为起点,鲁迅作品开始了它的台湾之旅。之后大致历经日本殖民者禁绝汉文期跨越国界的“左翼”传播路径,战后初期的鲁迅小说出版风潮。“戒严”期地下传阅与翻印,及1987年“解严”以来新一轮的鲁迅出版热潮。这一过程曲折、坎坷却始终未曾中断,呈现出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生存环境、内在精神世界与鲁迅著作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翔实地考察了纸托邦的诞生、发展、现状,研究发现,纸托邦起初是陶建、韩斌、汪海岚等海外民间译者顺应技术、经济、文化潮流而建立的网站,后逐渐发展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国文学作品海外出版和传播综合体。它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翻译、出版和传播等方面呈现鲜明特征。它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集聚了众多喜爱中国文学作品的译者、出版者和读者,以出版机构、非营利文化媒介的实体样态,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外译介和传播发挥着一定的桥梁作用。它启示我们,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进程中,需要借力助推剂,开拓新路径,打造质优译本。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小说一直占据着我国外国文学译介、出版及读者消费市场的主体.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小说译介市场在自身发展规律的自我调节中,逐渐与美国小说出版市场接轨,更趋多元化和信息化.研究并梳理美国小说市场规律及其对中国译介出版市场的结构影响,有助于及时把握美国小说图书出版市场的各类动力要素,及时调整我国译介出版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7.
《翻译家鲁迅》,王友贵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前段时间,为了探寻鲁迅在法兰西语境中的译介与接受情况,阅读了不少有关鲁迅的文章,我发现,在一个个新的阅读空间里,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读者的视野里,经由翻译而进入异  相似文献   

18.
张瑞嵘 《出版科学》2021,29(3):122-128
从时代语境、译介活动、出版机构和历史影响等方面对晚清时期日本海防军事著作译介出版的历史脉络和活动轨迹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让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领域得到更多关注,同时为近代军事著作译介出版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海婴日前建议,重新编辑和出版《鲁迅全集》。周海婴是鲁迅先生之子。他说,18年来,鲁迅研究领域取得了大量新成果,有的研究者还发现在1981年版本中存在不少批误。我们理应在以往各种版本的基础上,通过汇校整理出版一种更为准确无实的《鲁迅全集》,这对于正确理解鲁迅和更好地普及鲁迅作品都具有重要意义。周海婴建议新编《鲁迅全集》  相似文献   

20.
以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及其道德价值传播为对象,文章简要梳理了西方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出版状况,探究了其道德价值传播的源起,从通过剧本改编实现道德价值重构、通过副文本和文本的互文实现道德价值彰显和通过多元传播路径助推道德价值弘扬等方面归纳了其道德价值传播路径,简要评述了其对当下戏剧译介与出版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