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的这句诗写的是读书的极美感受。虽说"书卷多情"大体是针对内容而言,不过在笔者这个装帧设计者看来,书籍的装帧其实也是令人"每相亲"的一个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2.
书是人类文明的导师,是知识的载体。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宁可十日无酒,不可一日无书”,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于谦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佳旬;黄庭坚说得更吓人:“三日不读,面目可憎”。可见,读书对人生的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读书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因为他除拥有现实世界外,还拥有一个更为浩瀚的精神世界。读书人通过阅读收获一缕淡然的兴致,这平凡而永恒的心境,足以构成莫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我特别喜欢于谦的《观书》,做编辑喜欢博览群书,如饥不择食,偶有所得便似春风满怀,知识也就很驳杂。16年前我在一篇短文中说:“人们常说‘四不像’,我是八不像都有了。”这是报纸编辑工作特点造就的特色。后来我读到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为《新闻边缘学科概论》作的序言谈到:“有人说记者是杂家,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应该说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一杂一专,意味着全才。新闻工作者要成为专家,必须是个合格的杂家…  相似文献   

5.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6.
眼下,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各种大型相亲活动此起彼伏,相亲新招迭出,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对于商家来说,这层玫瑰色面纱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相亲经济”。万人相亲会:不仅是收门票前一阵,上海世纪公园,4000多名白领男女在一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里参加号称“浪漫盛典单身派对”的大型相亲会。早在长三角地区的南京、杭州乃至边陲的乌鲁木齐等城市盛行。虽然当事人都表示要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可以说是大海捞针,但对于组织者来说,这却是一桩旱涝保收的理想买卖,每人10元的入门费,超强的人气就意味着数万元的收入。而上海“相亲会”推出的一…  相似文献   

7.
书有缘     
人事如棋,茫茫之中的悲欢离合似有前缘。细检平生读书觅书的旧踪新迹,种种情事也似这绮梦人生,有的擦肩而过,留下一段惆怅和懊悔;有的却如相思多年而不得的意中人蓦然而遇,给人意外的惊喜。  相似文献   

8.
战胜寂寞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8,(11):48-49
有人说,读书要耐得住寂寞。其实,写作也要耐得住寂寞,更重要的是战胜寂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必读书,写作须吃苦,不以苦作舟,焉能渡文海?苦有千般,孔夫子的“韦编三绝”之累,孙敬、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之困,孙康、道车胤的“映雪”、“囊萤”之“无烛”等等,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读书人,你赞美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洋溢着书卷之气;你挖苦他,可以说他浑身上下看不到任何书卷之气。对于不读书的人,你同样可用"你好像有一种书卷气"之类的话赞美他;当然如果是想挖苦他,用一句"你没有文化",杀伤力也就足够了。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  相似文献   

10.
光明 《新闻三昧》2008,(9):12-12
8月7日某日报《品中国文人》一文中:“她们都是杭州人,跟他十余年了,双方达成协议,两个多情吴女在洛阳白氏府第又住了几个月。”  相似文献   

11.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12.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  相似文献   

13.
人尽其才     
笔 者在当记者之前 ,曾在一个企业的党委部门工作多年。日积月累 ,细心观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和被使用者的表现 ,得出一个结论 :让每一个人干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 ,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最直接、最有效、最高明的工作方法 ;与之相反 ,不考虑量才用人 ,不注意首先把每个人放到最恰当的、他最喜欢的地方去工作 ,就难以人尽其才。这一原理 ,也适用于新闻单位。近读山东《青年记者》发表的周学泽先生的《记者“龟兔论”》 ,其基本观点 ,与笔者的这一“发现” ,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文中说 :在新闻界 ,有的记者采写作风像兔子 ,出稿很快 ;有的记者则似…  相似文献   

14.
“等身书”与“五车书”同是两个读书的典故语。“等身书”原来是指读书很多知识广博的意思:宋代的黄源从小就很聪明,刚满五岁时父亲对他教育极严格,每天早上要他站直,然后将书卷展开,量取与他身体一样长的篇幅,规定他一天念完。这是指读书的篇幅长度而言的,并非指把书叠起来同人一样高。而现在“等身书”都用来比喻某人的著作多而非指读书,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用的,把典故的本义忘了。  相似文献   

15.
时下一些名人,或被人著书立传或自己忙里偷闲把自己的经历公布于世,就因为他们是名人。其实,天下之大,芸芸众生,哪位每天不是生活在“经历”之中:经历幸福经历痛苦,经历成功经历失败,经历繁华经历寂寞,经历温情经历冷酷,经历安宁经历焦灼,经历美丽经历丑恶,经历晨昏经历明月,经历高山经历深壑,经历巨川经  相似文献   

16.
夜,已经很深了。杭州却还没有消停下来。该亮的灯还在亮着,该有的故事还在上演着。西湖的怀抱总是被那些缠绵多情的人霸占,一圈圈地漫步免费西湖,仿佛是要把100年的爱情一个晚上走完似的。我靠在西湖的岸边,一个人,一杯茶,一首可以掉泪的音乐,然后开始酝酿写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李永亮很小的时候,我便与书结缘。当兵后,书更成了我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它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引我走向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始终与书为伴。寂寞的日子,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快乐的日子,书是我亲密的伙伴;夜深人静,手捧书卷,孤灯天明。与古人谈心,和时代对话,平淡的日子快乐而又充实,五彩缤纷。于是乎在“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的古训里,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扑向书 军事记者2001年第12期妻子圆我摄影梦○罗铮那天,当我委婉地向妻子提出购买一台…  相似文献   

18.
有句俗话叫“锣鼓听声,听话听音”。指的是人们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还要留心“言外之意”。有的人说话“指桑骂槐”,自然是意在言外,当然不可取。有的人说话顾此失彼,言内之意并不错,但话外之音不好,产生了相反的效果,也是不可取的。报纸发表新闻,是在说话,而且是大规模的、郑重其事地说话,尤其要注意不可失误。前些时候,见某报上有条表彰一位售货员的新闻,其中特别谈了她如何“不吃、不拿商品”;又有条新闻表扬一位好干部,说他“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西南某城市的几家报纸上看到几条信息,又是“寂寞”、“情欲”、“诱惑”,又是“激情”、“浪漫”、“刺激”,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挑逗气息。说它是征婚广告吧,不像。因为这些留下联系方式的“美少妇”、“靓妇”、“寂寞女”,无一例外都是“夫长期在外经商”,或“夫长驻香港”。也就是说,这些人皆为“有夫之妇”,但此时“独守空房”、“辗转难眠”、“情欲激荡”;说它是交友信息吧,非也。因为每一位发出“寂寞难耐”闺怨的少妇都是“渴望激情”、“寻激情男共度浪漫之夜”,甚至赤裸裸地宣称“一场对感觉器官的特别刺激”。既然都不…  相似文献   

20.
论影响书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雁 《编辑之友》1995,(3):47-49
论影响书目徐雁【南京】“影响书目”的产生是基于人类历史长河里存在的这样一个客观不易的事实,即图书是人类进步的见证,它“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人的认识与探求,人的思想与情感,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在书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书卷对于整个人类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