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共生活”是体现公共精神与公共性的学校生活。不同生活维度为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可以说,私人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伦理基础;集体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锤炼土壤;“共同生活”是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信念保障。学校的公共生活不能脱离学校和学生的个体生活,必须使学生从参与班级生活做起,改变学校管理理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实效和热情。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学校师生共同学习的公共场所,课堂生活自然也是学校公共生活。课堂生活的品质对学生参与未来公共生活的影响重大。换一句话说,教师如果能让课堂体现平等、尊重、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等新课程理念,这个课堂就是民主课堂,也就是公民课堂。对此,李镇西与张伟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是学生成人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生活育人理念,学校首创了包含学位、餐位、寝位、工位、岗位五个场景的“五位”学生发展模式,通过“五位”发展中的公共空间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5.
公共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公共生活为社会和谐提供了基本境域,社会和谐是良序公共生活的直接表征,所以,公共生活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谐社会的公共生活伦理意蕴主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公共和谐”。  相似文献   

6.
调查发现,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科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材内容远离课堂生活、教学过程缺乏人文情怀、课堂学习缺乏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缺乏实践关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教育学教学的实效性.教育现象学为公共教育学科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文的视角,呼唤着建构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取向的教育学.具体表现为改革教材:不仅关注知识的宏大叙事,而且关注个体的经验叙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替代父母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科知识,而且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好的教师应该富有教育机智:不仅关注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且关注教学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7.
为了新课标所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我们要充分利用“四史”学习教育之契机,培育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立德树人价值取向,努力使学生对政治认同产生心理共鸣,奠定正确“三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公共参与中锤炼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价值感,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做民族复兴的担当者和力行者。  相似文献   

8.
公共伦理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处理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时下造成中国公共伦理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影响中国公共伦理体系构建的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取向迷失、道德评价标准紊乱、公共伦理监督机制弱化、公共伦理教育扭曲以及非道德主义泛滥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为当代中国公共伦理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范式.  相似文献   

9.
美好课堂生活承载着对课堂生活优质化的价值期许,旨在达成师生双方互相生命滋养的理想课堂教学效果。美好课堂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保障、以理性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关系生活为表现形式、以道德生活为核心环节,彰显着润泽生命、促进幸福、完善德性和推进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好课堂生活之创建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空间,促进身心“在场”的具身学习;提升教学交往素养,在相互关怀中玉成师生幸福;重构课堂教学秩序,培育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关注教学育人过程,突显学生评价话语的德性关照。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城市出现的公园,是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从民国时期宁波公园可以发现,公园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彼时公共伦理生活的真实状态,同时也成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地方精英等进行风俗改良与道德规训的重要空间。他们虽然对公共利益有所关注,但这种自上而下的尤其是过于强势的公权力量下,公园对近代中国公共伦理生活的作用是有限的,广大民众更多时候也停留于“空间”享有上,处于“被教育”“被规训”“被启蒙”的地位,对公共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等的认同与遵循表现不足。因而,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公共伦理生活的形成并非易事,充满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0,(68):134-135
近年来,随着公民民主意识及主体意识的提升,社会公共生活这个词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也更为主动。高中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国家对他们寄予以了最大的期望,高中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个阶段都必须接受的课程,对于学生社会生活中公共参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公共参与素养培育视域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堂的构建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就当前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构建活动型课堂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学校课堂伦理失范的主要表象,一是课堂价值取向处于准功利状态,二是课堂文化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课堂气质处于低、平、俗状态,四是课堂理念处于保守状态.因此,构建现代课堂伦理,一要构建具有和谐生态意义的“绿色课堂”,确立“课堂就是学校”的治学理念;二要构建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教师文化,确立“教师就是教育”的教育哲学观;三是构建具有生态意义的课堂价值取向,在精彩课堂上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13.
公共伦理作为一种公共伦理精神和行为价值取向应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社会伦理、职业伦理和政治伦理等形式作用于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各子系统,对确定政策目标、设计、评估论证政策方案、抉择政策方案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时空中,一方面,公共意识呈现萌动与异化、觉醒与混沌、理性与勃发的历史嬗变;另一方面,公共意识促进着“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型重构、公共生活参与的主体互动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不仅可视为一种历史的解释范式,也可视为一种实体建构的规范范式,从而得出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是公共意识生长的轴心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乏弹性发展的空间,是一种“计划经济”的课堂模式。“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16.
公共参与主要是指公民切实保障自身权利,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公益精神,促进公共福祉最大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需要历经"知识学习、课堂模拟、实践尝试"培育三部曲,即了解并学习公共事务,解决认知问题,激起参与热情;参与课堂模拟,解决本领问题,提升参与能力;经历实践尝试,解决行动问题,培育公共参与素养,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树立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教师公共精神的力量。教师公共精神由教师公共利益、教师公共责任、教师公共参与三个维度构成,经历了蛰伏期、萌芽期、徘徊期、回归期的发展阶段。当代教师公共精神体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公共利益、以培养“公共人”为己任的公共责任、以公民自由和自治为吁求的公共参与。现实中教师公共精神存在“公共责任模糊、公共利益单向和公共参与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新时代教师公共精神的培育应重视“公共利益价值取向的时代化与生活化、公共责任培育实践的在地化与场域化、公共参与渠道的多元化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对话交流中关注学生差异”、“在生活文化中关注课堂发展”、“在学习文化中关注规范课堂”,在一种文化的分享和创造中为学生创设一种促进其素质不断生成、发展、提高和完善的课堂生活。  相似文献   

20.
“行政伦理学”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理解公共事务时运用哲学伦理思维。在“行政伦理学”研讨课堂中,通过选择递进关系的案例、树立问题意识的方法、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组织设计,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并在掌握伦理方法论的同时培养学生善于用伦理思辨的方式考量具体的公共事务,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普遍反馈研讨课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模式,满意度较高,避免了分组讨论易产生的问题。“行政伦理学”研讨课初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