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推进产教融合存在办学过于封闭、服务能力不足、办学特色缺失、合作定位不准和资源整合能力有限等问题。需求导向、价值导向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推进产教融合必须坚持的两个导向,同时还应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初期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的路径,即坚持开放办学,走融合发展之路;找准目标定位,走错位发展之路;依托优质平台,走借力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引领,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四链深度融合这一目标,应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瞄准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推动高校办学资源“活、转、创”和强化自主办学融合思维,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有利于深化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从加强“双创”教育、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多元创新创业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同时从组织机构、师资、场地、制度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为了能够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深入地研究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理论和实践。首先,分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其次,讨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最后,从教育观念的转变、管理上的支持、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完善等方面研究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理念的功利性、与产业脱节、客体缺乏等问题,产教融合是促进其持续深入的重要依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的双创教育要构建外部引入机制,引企入校、引行入校、引才入校;要构建送教进企机制,送师进企、送学进企。坚持产教融合,高校双创教育可以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打造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意义重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融合以及在融合中生长。融合包含产教融合、城校融合、学术与技能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性与特性融合五个方面。应用型大学应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7.
一流专业建设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新专业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推进专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冯丽 《现代英语》2022,(2):13-15
在针对现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明确认识到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之间的紧密结合效果,信息技术应用与现阶段的外语教学等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同时还应当要认识到两者的有序结合,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下文主要结合外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展开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探索历程与路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优化发展路径的关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起点,我国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政策轨迹可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深化期。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实现需理念融合、知识融合、价值共创,在理念、过程和结果三个层面互动、共融,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优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强化融合理念,提升合作意愿;抓住关键要点,提升合作能力;遵从"善治目标",构建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立足地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赋予地方高校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受长期以来的办学观念、传统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准、形式主义、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应从人才目标确立、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和运营保障等方面突破这一困境,开创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通过界定四链的概念和内涵,利用协同理论的观点,对产业链和教育链的内部协同模式以及四链融合的衍生协同模式进行分析,建立起基于协同效应的产教融合四链循环模型。基于模型分析,提出以人才链中人力资源在产业链与教育链各节点中的共享和循环为基础,在产业链和教育链各自形成内部协同效应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链的产出实现衍生协同效应。同时,基于四链协同的产教融合建设,从协同教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和协同创新四方面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应用型高校是一个层次、类别、水平多样的高等教育机构群体。很多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既定目标在于应用型高校。历史地看,这类高校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再到普及化奠定了组织制度基础。它存在的逻辑和办学组织机制有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实用、实际和实践上,其办学体系一般包括应用性学科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导向的功能平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等五个方面,但不同的时空环境对应用型高校办学的需要是不同的,由此也塑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品性。应用型高校建设不能一刀切,应当一校一案,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引领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心灵家园的重任。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与长远发展,需要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将视野投射到高校育人的整个过程当中,依托多维路径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地方院校在全国本科院校占据90%以上的比例,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囿于资金、发展模式、教育转型等方面的原因,地方院校在发展中遇到极大的挑战。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在人口走向平稳发展的阶段,地方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以应用型人才为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体系与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出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感召下,一批高水平大学开始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而地方高校由于受生源、师资、设施等软硬件资源的约束,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与高水平大学形成了明显反差。为此,借鉴国外高校的办学经验,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走产教融合的转型发展之路的战略部署,但实施过程步履艰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产教融合的多方参与主体的动力机制尚未有效构建。为此,在阐述产教融合多方主体原动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其动力缺乏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构建灵活、有效动力机制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秦芬 《教育与职业》2020,(15):13-20
产教融合政策在整体发展演进上呈现出产教关联日趋紧密、企业主体越发凸显、资源配置更加丰富、框架体系日渐完备、战略站位不断提高等态势。从政策形成到落地的动态视角,审视政策推行的实效与政策预期之间的现实落差,可发现影响产教融合政策推进的要素包括内容、过程以及环境等方面,影响产教融合政策推进的成因包括政策立场与价值诉求的差异、政策执行者的现有实力、执行主体现实利益的博弈等。完善产教融合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可从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相配套、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相协调、动力机制与控制机制相协同、环境优化与监督评价相结合等方面发力,推进新时代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燕 《教育与职业》2020,(12):92-97
模块化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章梳理了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明确改革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建设教育资源、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性,须探索其基本运行规律,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内涵、特点,构建了生态系统模型,分为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支持保障三个生态子系统。同时,由于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耦合度不高、各机制过程化运行不畅、内外部环境承载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给其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诸多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推进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关键。本文从认识、方法和实践三个维度,提出要站在解决教育根本问题,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属性有机统一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必要性;论证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结合”重要论述是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阐明了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不断完善高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工支部党建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应围绕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全面展开,以政治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方向;以思想建设凝练人才培养特色;以组织建设汇聚人才培养师资;以作风建设端正人才培养理念;以纪律建设净化人才培养环境;以制度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规格。高校可通过优化“党建+学科”互融互促组织体制、构建“大党建+人才培养”工作网络、创新“党建+人才培养”活动载体和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来促进二者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