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析,郑国大夫。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邓析曾数难子产之法。又《左传·鲁定公九年》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死于公元前522年,此时邓析当已壮年,而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所以,邓析被确定为约生于公元前560年左右,死于公元前501年;比老子晚出,和孔子同时,而早于墨子。今流传有《邓析子》一书。但许多人怀疑其并非邓析所著,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就说:“《邓析子》乃战国晚期桓团辩者之徒所伪托。邓析实仅有《竹刑》,夫尝别自著书也。”《邓折子》曾经过刘向的一番整理,刘向还写有《校叙》以说明《邓析子》的篇数和内容。《校叙》曰:  相似文献   

2.
《人文杂志》1981年第5期发表的王魁田先生《孟子的“劳心”与“劳力”说小议》—文,笔者拜读后,有一些不同意见。孟子在反驳了陈相所引许行的农家学说,要求“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观点后,进而推出“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  相似文献   

3.
释“政”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教版)第五单元《勾践灭吴》一文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政”的解释不够严谨,略有瑕疵,请看其文:“……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姓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此段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字,教材中注释为:“通…  相似文献   

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郑氏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民从之;若皆知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郑氏认为民皆愚顽,所以,王者设教,只要他们跟从,不须知道本末。这种解释和孔子思想不相符合。《子路》篇记载,孔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回答冉有的问话说,“民庶”之后,要“富之”,“教之”,没有认为民愚顽不教的意思。西晋何晏《论语集解》修正了郑氏的解释。他说:“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何氏采用了战国时期对民的相当流行的看法。如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穷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中庸》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朱熹《论语集注》承袭了何氏的解释略有更益。他引用程子的话说:“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耳。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岂圣人之心乎?”近人也相信这种解释,如钱穆《论语新解》说:“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也。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矣。”徐英《论语会笺》说:“盖政令之推行,有不得不然者,势也。政令既行,  相似文献   

5.
明土田之制,凡二等:曰官田,曰民田。 关于官、民田之定义,《增城县志》云:“田地故有官、民:官者,官之所有,给民耕之。民者,民自买卖者也。”(顾炎武辑:《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27册“广东”上)。又,顾氏著《日知录》云:“官田,官之田也,国家之所有,而耕者犹人家之佃户也。民  相似文献   

6.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  相似文献   

7.
古文哲理选析(三)刘国胜一、煮鱼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孟子·万章上》...  相似文献   

8.
正郑子产有疾1,谓子大叔曰2:"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3。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  相似文献   

9.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之为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rui)噆(zan)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相似文献   

10.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11.
“茹毛饮血”已为人们经常用来说明原始人类的饮食状况。“茹毛饮血”一词始见于《白虎通》、来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这段记载并没有说明原始人类怎么个“茹毛”法。孔颖达在《礼记疏》中说:“饮其血茹其毛者,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其毛以助其饱也。若汉时苏武以雪杂羊毛而食之是其类也。”陈澔在《札记集说》中则说:“未有火化,去毛不尽,而并食之也。”《辞海》释“茹毛饮血”,“谓太古时人们还不知熟食,捕到禽兽连毛带血吃。”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词典》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编《汉语成语小词典》的释义也同此。我们认为达  相似文献   

12.
一、释和周人屡言和,金文已及之矣。如,在《毛公鼎》铭中,王命毛公“雍我邦小大酋”,《墙盘》铭说:“曰古文王,初戾龢于政”,而《王孙遗者钟》、《秦公钟》、《叔夷钟》铭则分别提到过“龢(?)民人”,“协龢万民”、“戮和三军徒同”、“和协尔有事”等,龢为和的异写,雍,亦和也。文献谈到和的地方更为多见,在较早的典籍如《尚书》、《诗经》中,就有“协和万邦”、“神人以和”、“修和我有夏”、“燮和天下”、“和乐且  相似文献   

13.
《史记》是历史和文学巨著,而《货殖列传序》更是其中独具远见卓识的篇章。历经两千年的岁月,愈显出其思想的光辉。有胆有识,别开生面。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早在秦穆公时期,商鞅就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奠定了秦国强盛的基础。到汉文帝时,贾谊认为许多人弃农经商,是“背本趋末”,主张“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人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指小工商),转而缘南晦”(《论积贮疏》);晁错也认为谷贱伤农,主张“务民于农桑”,“方今之务,莫若  相似文献   

14.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5.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16.
近读王文学同志的《古文难句解析三则》一文(辽师学报七九年第三期),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三例被解释作动词的为动用法,我以为不大妥,值得商榷。其一,“圣王在上,而民不知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论贵粟疏》)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复句。在  相似文献   

17.
墨子重农思想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墨学是先秦两大显学之一(《韩非子·显学篇》:“世之显学,儒墨也”),墨子是位能工巧匠,其能其巧甚至超过被奉为工匠祖师的鲁班。所以学术界普遍认为墨子是先秦时期手工业者的代表,故其重视手工业乃顺理成章之事。其实墨子更为重农。笔者涉猎墨学研究有年,管见所及,似未见到有专家学者提出墨子重农并予以论证的。故此不揣冒昧地提出,目的是想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方面的讨论,以便更全面、深入地研究墨子思想。墨子重农,首先表现在他对粮食的极端重视上。墨子认为“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养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  相似文献   

18.
十二、《子产相郑伯如晋》 1、教材125页[注]释“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句:“使:派人。坏:毁坏。”这里,“使”为使令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手下人)。而注释中将“使”直接注成了动宾短语“派人”,是不确的。“坏”应为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而不宜直接注释为及物动词“毁坏”。句子成份的省略和词类活用,乃是古文中常见的用法。愚以为不注则罢,注则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许行章”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中的一章,该章的头一句是“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故如此简称。这章记孟子和许行的崇拜者陈相,围绕许行对滕文公的批评而进行的一场辩论。孟子曾经说过:“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章句下》这场辩论便是一例。滕文公实行“仁政”,引得楚国的农家许行“自楚自滕”,楚国已死儒者陈良原先的门徒陈相和其弟陈辛,“自宋之滕”。这两派人都主张自食其力,并且身体力行,因而合流:“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他们开始都仰慕滕文公,后来又有些不满,许行说:“滕君则诚  相似文献   

20.
(一)《晏子春秋》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籍。撰者是谁?司马迁以为是晏婴,柳宗元则以为是“墨子之徒自齐人者为之”,而清人管同以当属六朝人所作。古人诸说多有不同,今人之论亦有分歧。吴则虞说它由“淳于越之类的齐人”编于秦统一六国之后,吕斌说其“作者当是战国中期齐之稷下先生淳于髡”。可我们认为,今本《晏》重言重意,篇目甚多,恐非出于一人一地,而有一个长期积累和演化的过程。这种情况在先秦古籍中带有普遍性,《山海经》就是先口头后文字,积少成多,逐渐增益的,即使《论语》、《孟子》之类也绝非一枝笔写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