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巴尔扎克也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创新来源于问题,只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创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首要的工作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  相似文献   

4.
一、变革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论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生被动的接收,而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交流与沟通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开放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时间、机会,让学生敞开思想、放飞想象,表现自我,做到问题有机会提出,观点有时间表达。意见有地方交流。  相似文献   

5.
朱婵莲  薛佳 《云南教育》2005,(11):21-21
正当教育改革的思想与策略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的时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却出现了一些“跟不上脚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7.
郭妍 《考试周刊》2012,(27):33-33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可改变低效现状,应以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展开教学设计,通过勾起学生好奇心,鼓励学习的攀比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把握文章的历史意义,联系文章的现实意义,促成高效率课堂。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指出 ,系统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是必不可少的。解决 ,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的事 ,但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认识老问题 ,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并标志着科学上的真正发展。可见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是否具有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它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少有学生提问 ,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几点 :①无疑可问。传统的应试教育是结论性教学 ,教师讲 ,学生听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 ,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 ,由于教师传授的往往是无可置疑的知识 ,没有暂无定论…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1988年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对“问题”给出了明确而富有启发意义的界定,指出问题是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待解问题情境。而问题又常包含两个方面;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问题解决,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是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创新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引发了 教育领导深刻的思想革命。我在创新教育中尝试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指导学生 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动态中探索、求知,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旧的知识的组合与创造,得出新的结果。亚里土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最近,到一所学校采访,看到一份学生行为规范的“打分表”,比如“上课讲废话”扣几分、“下课乱奔跑”扣几分、“广播操缺席”班级集体扣几分,反正有一条规范就有相应的具体“加分”和“扣分”标准。这样“做”到极致,效果如何呢?结果许多学生都有被束缚的感觉,做得好的学生也是为了做而做,有的学生在校内能做到,但一到校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相似文献   

12.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当前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关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看作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人点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4.
15.
汤健 《上海教育》2005,(2A):82-83
在我校二期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长期以来形成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学生习惯于你讲我听,不善于提问,不善于质疑,学习上缺少主动探究精神;而教师在接受二期课改新理念的基础上,想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试图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但由于学生缺少这种当堂质疑问难的习惯,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冷场,教师怕影响教学时间,又不由自主地恢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种可怕的教与学的传统习惯,制约了二期课改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呼唤。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让学生重视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充分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真正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王彬 《云南教育》2005,(34):24-24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好问的精神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