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是创造和享受的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幸福观。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置于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波 《德州学院学报》2013,(Z1):138-140
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解决了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下的矛盾,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013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提出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截至2013年6月25日,德州市共注册成立家庭农场82家。目前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服务仍以发放农户贷款的融资性服务为主。  相似文献   

3.
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其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但在语文课堂上,却没有引起大多教师的足够重视,即便思想上重视了,但在具体的阅读中心浮气躁,浮光掠影,没有深入细读文本,没有从细微的地方挖掘其人文价值,而是架空分析所谓的人文内涵,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体会不到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对其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4.
“课标”要求学生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最后的常春藤叶》属于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它与史铁生《我与地坛》共同构成了第一板块的“精神支柱”。编者说得很清楚,这一专题的所有文章“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其目的是“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5.
小说主题的解读很难绕开对环境、人物、情节这三个要素加以恰如其分地分析。然而,对主题解读的模式化既弱化教师的独立解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空间。现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主题解读的模式化作些原因分析,为更好地开展主题解读的教学与研究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6.
有人问我语文是什么?我想了想,说:"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我说的是实话。我当然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关语文的言说很多,它们有的散发着诗意的光芒,有的内蕴着深厚的学理,但我还是坚守着自  相似文献   

7.
<正>《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课文,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故事梗概是: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住着苏艾、琼珊还有她们的邻居老贝尔曼——一个画了一辈子画却还没名气的画家。得了严重肺炎的琼珊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上,以为藤叶落尽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际。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风雨交加,但边缘已经枯萎发黄  相似文献   

8.
<正>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银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这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作品中那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一片普通的叶子,它让一个人从死到生,让另一个人从生到死,这片叶子究竟有什么魅力?欧·亨利  相似文献   

9.
步新娜 《现代语文》2009,(12):103-104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文章通过几个极为普通的人物,演绎了一幕至诚至爱的真情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正因为如此,人教版四年制初中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10.
创意说明 本篇教学设计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人物、情节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1、了解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内容。2、体验鉴赏相濡以沫的无私之爱、人性之美。3、训练培养语言的概括能力。二、教学安排拟安排一课时。三、教学步骤设计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赏析文章精巧的构思。2.品味小说语言,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精神内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一片普通的常春藤叶为我们讲述了几个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这片并不普通的叶子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让我们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所以至今它还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的心  相似文献   

13.
[设计思想]1.本板块的话题是精神支点,在主人公贝尔曼的身上闪耀着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人性的光辉,成为生命延续的精神支点。引导学生感受贝尔曼震撼人心的人性之美,是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一提起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精妙的结尾,原来拯救琼珊的最后一片叶子不是真的,而是贝尔曼画上去的。人们称之为“欧·亨利式结尾”。这种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说“出人意料”,是指小说结尾没有给人平庸、直率之感,  相似文献   

15.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主线及次线的安排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 2.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3.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媒体呈现(音乐、幻灯片、语言材料);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17.
有效课堂之有效,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让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生命教育”正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8.
葛洁钰 《语文天地》2012,(13):20-21
【学情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被安排在苏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精神支柱”板块的第二篇。这篇小说的可读性很强,学生通过自读完全能把握故事梗概,但对于文章的主旨往往理解得不细不深,抓不住作品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7,(6):108-111
《神圣家族》这部著作首次使用了实践力量的人的范畴,对于清算抽象的人的影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人具有主体性及人的自由性问题都是其阐述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我们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认识与实现其当代价值的有效转换很是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