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是凝聚着一个家庭所有的爱,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一点问题,往往会放大成严重的问题,使得幼儿教师承担着高度的压力;同时幼儿教师作为一个个体而言又是普通的个人,是一个有感情的个体,在面对问题时,也难避免来自于个人情感的干预.来自社会外部的关注和压力,加上来自个人工作的困难,使得幼儿教师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感,本文将对幼儿教师进行分析,并探索消除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对策,促进幼儿教育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对教学行为进行恰当的归因、积极调整心态来应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纬度对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各方对教师职业的重视,教师自身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对教学行为进行恰当的归因、积极调整心态来应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范海蓉 《考试周刊》2014,(57):90-91
本文从教学工作本身的特点和高中英语教师的特殊性入手,分析高中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希望给予处于迷茫中的高中英语教师一些帮助,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克服职业倦怠,寻求教师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对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倦怠进行探讨,并实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河北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但同时也遭受着职业倦怠的侵袭。中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比小学英语教师严重,而教学效能水平比小学英语教师低。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中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被试,考察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总体职业倦怠水平并不严重,教学效能感整体水平较高.将普通学校教师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特点:普通学校教师的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程度显著高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教师;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对特殊学校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更是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从对全国多省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希望感能有效缓解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提升个体的积极情感。本文从职业目标、职业路径和职业动力三方面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从设立明确可行的职业目标、开放畅通多样职业路径、激发内外职业动力三方面寻找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全世界范围内,凡是需要长期与人密切接触、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警察及其他助人职业等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调查,公布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中3个倦怠工作。教师的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明显透支,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力;无成就感,无助感,对自己的工作业绩无法自主控制,对事业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目过:在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降低,猜疑、自责,甚至以—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教师长期职业倦怠,对教师自己的心身健康,对学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以273名中学教师为被试,考察了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态状况并不严重,女教师的情感衰竭低于男教师,中年教师的情感衰竭比较高;(2)中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教师;(3)性别、教龄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教师的情感衰竭,而性别和自我效能感能直接预测人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西部支教是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大学生支教对于我国教育公平,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国境具有现实意义。但在支教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教大学生为例,职业倦怠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这一问题应用费登伯格提出的情绪衰弱,去个性化及低个人成就感三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地支教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从年龄、教龄、性别、学历,带班数目、教授科目等维度将支教大学生的职业倦怠感作出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的职业倦怠普遍存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要分析职业倦怠的成因,要看到它的危害,尤其要找到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以达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就会在工作上被动应付,消极怠工。本文从三个方面解析职业倦怠的原因,旨在让教师设法预防,主动调整职业倦怠,挖掘潜能,活出自我价值,重拾工作激情。  相似文献   

14.
教师应对方式影响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问卷法以743名中小学在职教师为被试,研究了教学效能感在应对方式影响职业倦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成熟型应对方式提高教学效能感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的产生,提高个人成就感。非成熟型应对方式的作用刚好相反。(2)教学效能感充当中介变量。在成熟型应对影响情绪衰竭、非成熟型应对影响个人成就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对于其他变量闻的关系,教学效能感则表现为部分中介作用。(3)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都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业倦怠感通过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工作状态,进而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相关研究注重对外部影响因素的探讨,缺乏教师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基于1169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师内外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对职业倦怠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倦怠感在性别、学段、职称和学校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教师内部从教动机和社会情感能力负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外部从教动机正向显著影响职业倦怠感;社会情感能力在内部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革新教师引育理念、保留教师从教“初心”和提高社会情感能力,预防或缓解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6.
<正>一些报刊关于教师因焦虑、职业厌倦而弃教从商的报道,引起了我对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和思考。通过调查和了解,我发现现在很多  相似文献   

17.
刘允芳 《考试周刊》2011,(55):234-234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众多中学里,大多数班主任均存有明显的职业倦怠感。最显著的症状在于工作满意度低下、工作热情与兴趣丧失、与同事及学生的情感逐渐淡化。重视及解决中学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感,能促进中学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及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班主任职业倦怠感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9,(1):66-72
以573名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考察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幼儿园组织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从教一年内的幼儿教师的情感枯竭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教龄的幼儿教师,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情感枯竭水平显著低于公办幼儿园教师。(2)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分为三类:倦怠型、低成就感型、适应型,分别占22. 17%、37. 17%、40. 66%。(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组织气氛(园长行为)和组织气氛(教师行为)均直接负向预测教师的职业倦怠;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在组织气氛(教师行为)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校是教师精神的家园,教育是教师终身的事业。但是,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也很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如何更好地"鼓动教师、服务教师、成就教师",让教师生成教育智慧,享受教育幸福,就成了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一、智慧管理,营造教师智慧生存氛围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创设高度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每位教师对学校有认同感、归属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教师的创造潜能,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投入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积淀思想,生成智慧,成就理想,享受生命。因此,着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智慧生成的管理氛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因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变化而承受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出现了较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文章以应对方式作为中介变量,探讨了教学效能感、应对方式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